三是了解区域,也就是文官掌握的一般区域。这个区域的胥吏先是按排少量的胥吏做了解情况的基础,以后视情况再按排胥吏。
总体而言,先根据现在情况为基础,建立已掌握,可控制,待了解三个区域,争取扩大已掌握区域,稳定可控制区域,缩小了解区域。
现在皇帝系统大量招人,招的人不限制是否有功名,而是有点知识,有点能力,为人可靠就可录用,在招收的人员中,也有部分适合当胥吏的人员,就培训其为胥吏。
胥吏培训班有许多个专业,如主溥专业,典吏专业,以及文书班,计算班,差役班。朱弘利用自己了解的公安情况,有典吏专业中还设立刑侦,法医等专业。胥吏培训重点是经济情况的处理,民政情况处理,典吏方面用些当地的旧知识也可,只是增加一些有知识含量或技术含量的内容。
胥吏是一个有待于发展完善的人员体系,也是一个在待于提高的体系,培训中提高整体水平,发现问题进行研究,拿出处理方法,再向胥吏中推广处理决定或处理意见,希望胥吏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胥吏是原先文官没有掌握的力量,也是文官并不一定要掌握的力量,胥吏打破地方家族的把持也对士族的影响不大。也就是说胥吏收归皇帝管理实行起来阻力并不十分大,但对天下时局却十分重要。
在崇祯帝废阉掌权以后,长江两帮也和蒙古人莫日根部落样,正式投入到皇帝门下,成为长江地区的新班子力量。
长江两帮正式归入朝庭后,在南方的纤夫军也从地下走向地面,许多新军军官也授朝庭的军职以培养资历,便于与旧军队合编。
对于新军与旧军队合编事务,朱弘强调合编原则,就是必须执行新军的纪律,必须令行禁止,必须保持新军的风气,习惯,新军的训练方法。旧军队的一些经验可以学习,但体系必须是新军的,旧军官无论多高的级别都必须尊重新军体系,其目的就是为了严防当时已经抬头的军阀势力在军中出现。
在职务上,根据情况不同而政策不同,新军的人员的资历足够的,以新军人员为正职,新军人员的资历不足的,新军人员任副职,但训练必须以副职为主。旧军官有发展前景的调整到军校培训,愿合作者留下,不合作者调离。
坚持新军体系也可防止旧军那种战斗力低下的军队长期保留。旧军官有能力可以任主官,但训练必须新军系统的人员掌握,旧军官也可到军事学堂学习,发展成为新军官,北方的军官,或北京新军的军官也可能南方或长江沿海任职,无论南北,无论新旧,都必须忠于皇帝,为振兴军队服务,严防军阀思维抬头。
淮安也和扬州样,也是个大都市,元未由于战乱破坏太大,淮安只剩下六姓人,因此朱元璋在淮安建有两个卫,即淮安卫和大河卫,安置了大量的军户,到明末时期,两卫也还在。运河是当时大明的主要航道,自然会有纤夫存在,纤夫也自然会与卫所军职人员打交道,再加上信息组人员的打探,自然也了解一些卫所情况。在淮安府附近的大河卫比淮安卫还大还多人。淮安卫名义上有7000人,大河卫则名义上有一万人。淮安两卫让信王体系关注,其原因是两卫的田产大部分还有卫所手里,没有象其它地方样,卫所田地被大户占窝严重。
大河卫的一万人只是各义上的军丁,或是可领取军丁饷银的数量,实际上只有五千人,且在淮安城就驻扎了一千五百以上,其它各所只有几百人。在信王继位成为崇祯之季,信息组了解到大河卫的山阳所的代千户病重不起了。
说代千户,是因为屯田所一般是千户在管,或副千户在管,但由于特殊情况,缺人,也可用资格老一点的百户或关系较好的百户代千户,山阳所就是由百户代千户在管。现在老百户病重不起,按一般规则,老百户死后,调其他人来管,或在其他百户中提升。
明末已相当腐蚀了,提升不是要钱就是要关系,山阳所的其他百户要是能提升早就提升了。本来此代千户又应归某家有关系的军官家属的后生所得,或由年老的资历浅的人所得,可信王信息组了解情况下介入了。
朱弘对纤夫军早有按排,能进入了卫所屯田,就找机会进入,所以信王体系的人也在找机会进入屯田的卫所。现在淮安的山阳所有缺,信王体系就想进入。郭四平,原是鸡婆窝第一批七个连中的某连的排长,因其能力较好,适合独当一面,因而想派其进入山阳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