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朱弘决定开办客运和邮政,是考虑到官府的情况。大规模贩运的货物一定会引起官府的眼红,随之各种名目的内容,如卡拿勒索之类的也接着会出现,业务开展可能出现许多困难。运客则有方便人之功,即使挂官府名义的人也不便阻止旅客行走,毕竟,在大明,人与货不同。邮件中的私人信件也是当时许多人想要传递的内容,官府和水军都不便阻止或干涉,想干涉也要考虑众人的心理,且当时许多来往的舟车或人员也帮人带信,习惯上只是帮助,不是商业活动。大明当时本来就没有收商税的名目,只有货物过关卡的税收业务,而乘客和私人信件是新出现了的事物,一时还不知怎样处置。再加上信息组人员的活动,在开始的几个月时间里也基本上没受到官府的刁难。
几个月后,终于有人反应过来了,有人也造了客运船参与客运公司竞争,但几个月后的四海客运公司,已经拥有了客运网络和经营经验,许多乘客都是谁方便就选择谁。新参与竞争的船,路程短,不规律,船次少,方便性不高,再加上只是为了赚钱,形象难以树立。四海公司则有朱弘这个对现代企业有点了解的人,从开始就很注意形象,在经营过程中又及时调整和处理一些出现了的问题,众人都产生了一定的经验。四海公司的船也造有多等级的仓位,有贵族仓、高等仓,普通仓,统仓,适应各层次的乘客。
长江水运,水运能力是朱弘必须拥有的力量,即使不赚钱,也必须发展,何况当时的历史条件能赚钱,且利润还可以。通过办客运,培训经济型人才,积累经营经验,同时也增加与官府和水军打交道的经验。当时长江无战事,水军不多,只有几个城市有少量水军,不过官府却难缠,一般当官的不出面,小吏却频频生事。四海公司小损失还是要出,通过信息组织的信息也通融了许多关节。四海公司的发展还是体现很好的势头。
回到李松开办特种部队训练的事情,特种兵训练处成立了一个月后,李松的特种部队增加到五十多人,在附近寻了个训练基地,并不时的回来与朱弘协商特种兵训练事务。
现在生意组扩大了许多,成立了五湖公司和四海公司,都在外租了个大院子,人员也多了许多。当然还是挂李野周俊的名,朱弘还是发现李野和周俊二人的配合还是很称职,就是在现代也是优秀的管理人才,朱弘也感到一开始办贸易就遇到优秀的人才是上天给自己事业的支持。
争对贸易业务的扩大,林寒的保安队分为二组,一组留在王府,一组随生意队在外。
当时的明朝,生意人才还是不缺,在众多的生意人才中,选拔一些忠诚可靠的人还不是问题,因为比较早,聘请部分优秀的商业人才完全可能,当时大明的状况是就业难、饭碗少,许多人都无生路。大明当时最怕的是不许做生意,怕官府欺诈,作生意的人都有官方的后台,许多人都是半公开的做生意,没有官方后台的人只有极少的人敢冒险,许多人都不敢当老板,有人聘用自然是愿意。
学习班已经开始了几个月了,王府的所有人都不再认为信王只是为了贪玩,为了感受当先生的威风而开设学习班,也不再认为信王只是为了拢络众人成为自己的力量而开设学习班,大家也知道信王也有点真才实学,能学一点真正的实用知识,而学习班的人也出现的兴趣分化,迁就个人的观点,将学习班的人分成三个组,科技组,军事组,民政组(或者称社会问题组)。各个兴趣相同的人都喜欢在一起讨论问题。
科技组的人自然想让他们向科技方向发展,并让他们了解当时的农业生产,生活用品的制造,甚至造船,造武器。有数学理论和科学常识的人与旧式造船、造武器的人的经验相结合,将会具有新的发展趋势。
军事组是当时的急需,但又必须限制在王府之内。只能说是为了自卫,为了王府的生存。主要放在训练侍卫上,对于战略战术只能留意,还不能公开探讨。后来才知,虽然王府的人不能公开讨论军事问题,但爱好者却总是私自在看兵书,象李信,林寒等许多人都藏有少量的兵书,来王府,许多人还交换兵书看。
社会问题组也是严格控制在王府内,好在大家都没有什么朋友,都只关闭在王府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