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娥被韩素玲的话题吸引过去,开始问答起了她了解到的情况。
她对赵家庄倒是还挺熟悉,以前每年也回去的。
“知青点那边,我还有些印象。那原来是一栋小型带院子的大房子。正房里面有四间房,中间是堂屋,院子两边还各有三间房,可以用来做厨房和茅房,也可以住人。按理说知青应该能住得下。不过旁边也还有两户空房子,就是小一点,咱们一家人少,也住得下。要是新建,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得了!现在正是要早稻插秧的时候,插完秧还要追肥。还得种甘蔗,给地里除草……事多着,没工夫给我们盖房子。”
还是赵春娥对于现在的农村情形更了解一点。
韩素玲点点头,很是虚心。
他们这地方虽然偏远了点,少数民族也多一些,很多事情上面都不太管。
但是对于种粮食这种事情,都不用上面怎么管,农村人自己就很积极了。
毕竟种出来多少,上交完之后,就要分下来给大家的。
要是种出来的少了,大家能分到的也少了。
所以农民还是很积极的。
虽然那总免不了有些人偷懒,但大部分还是心里有数的。
“那咱们问问看,要是能够空出一间,那就是最好了。要实在不行,咱们就煮饭请人下工后做一会儿。这些天就可以准备起来了。做得快的话,还可以赶得上时间。”
韩素玲也不太清楚现在盖一间房子,需要多长时间。
就平房,有三个房间就行,厨房和茅房可以另外盖。
“大概率是能留出一户给我们的。我们这是卖了工作回乡下,可以去将粮食关系转回去。现在正鼓励下乡,咱们也算是响应了。大不了咱们给点钱给村里。知青点那边就是免费给知青用的。咱们给点钱,他们肯定更乐意让把房子给我们住。”
赵春娥觉得,自己好歹也曾经是赵家庄的人,也算是自己人。
她以前跟村里人处得也挺好的。
要是还愿意给钱,村长肯定更乐意把房子给他们。
到时候让知青们挤一挤就行了。
而且,今年也未必一定会有那么多知青来。
他们这地方偏远,不是每年都有知青来的。
城里还有一座农场,那边的人都是犯误的,在那里改造。
那边来的人,都比去赵家庄的知青多。
因为赵家庄有点排外,能把知青推出去,就尽量推出去。
应该说他们整个永泉县就是个排外的。
所以分到这边的知青也少。
能够靠关系调走的,都选择去别的地方去了。
西河镇这边临河,还有改造农场,更是让人避着这地方。
韩素玲对此事倒是很上心。
毕竟是未来几年要住的地方。
赵春娥受她影响,也决定到时候到路口看看,有没有赵家庄的人,让他们给兄弟带话。
吃过饭,韩素玲带着弟弟一起洗碗。
实际上,韩素玲一点都不喜欢洗碗。
做饭做菜倒还罢了,她还挺享受的。
但是清理东西,她是真的不太喜欢。
前世她也算是娇生惯养了,家里人都不用她做什么家务。
虽然也总是说她懒,但到底也没有逼着她做过什么。
现在穿越到这里,反而是勤快了不少。
或许是因为,这里的家庭,到底不像是原本的家庭那样,能够让她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家人的关怀和特殊的照顾吧?
还好韩爱兵虽然也是小时候宠着长大的,但没有被惯坏,还算是听话乖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