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有人让出一条路,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人出现在众人眼前,一旁还陪同着吐蕃宰相尚塔藏。
这位中年人不是别人,正是沙州大都督张谦逸,他一眼看见躺在地上的族中亲兵,顿时怒火中烧。
这押送队伍的百夫长跑到张谦逸身边耳语一番,张谦逸眉头倒竖,狠狠地瞪了一眼那名吐蕃千户。
然后他强忍着怒火,转头盯着吐蕃宰相尚塔藏道:“大人,你部下滥杀无辜激起民愤,这事没个说法老夫的怕要被乡亲们戳断脊梁骨了。”
了解事情缘由的吐蕃宰相尚塔藏此时颇为难看,但是他必须从大局出发,只能说:“误会,误会……”
同样是大唐遗民,但是在吐蕃占领区的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作为河西走廊上坚持抵抗吐蕃长达十年的沙州,无疑是最受到吐蕃人尊重的一个地方。
吐蕃人的各种政策遭到了当地百姓的强烈反对,收效甚微。
最后吐蕃人不得不放权给唐人,期望以唐治唐。
于是现在的沙州大都督一职由大唐本地望族,即张议潭之父张谦逸担任。
让李宁欣慰的是,这里的大唐遗民还保留着当初的血性。
“必须严惩凶手!”
“对,严惩凶手!”
看着群情激昂的百姓,吐蕃宰相尚塔藏脸上阴晴不定,此时若下令惩罚自己人,怕会寒了将士的心;不惩罚发生民变,这场准备已久的战争怕是要节外生枝了。
就在这时有人跑来向张谦逸汇报道:“大都督,其他三处城门已关闭,城中青壮上城,妇孺老幼已疏散,请大都督指使下一步怎么办?”
吐蕃宰相尚塔藏一听,整张脸都黑了,怕啥来啥,要知道大军虽在城外,但是粮草器械却都囤积在敦煌城内。
一旦发生冲突,敦煌城门一关,大军饿都饿死了。
再加上他们这二十万军队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唐人,张谦逸到时候振臂一呼……
那场景不是尚塔藏愿意看到的。
吐蕃宰相尚塔藏拉着脸对那名千户怒斥道:“还不快滚,真的激起民变,你担得起那个责任么?”
“慢着!”
沙州大都督张谦逸眉头一皱,伸手拦住吐蕃宰相尚塔藏,不卑不亢地指着地上的尸体道:“他是本官远房侄子,虽然冲撞了千户,但罪不至死,如今他死了,丢下一家老小让人家怎么活?”
吐蕃宰相尚塔藏脸色变的很难看,心中暗骂大都督张谦逸不识好歹,当即反问道:“依大都督之见,如何平息众怒?”
张谦逸沉吟片刻道:“第一,让千户以命抵命显然不合适,但必须做出赔偿,牛羊马各五头,这位千户大人杖责一百以儆效尤!
第二,敦煌各个城门必须由我们敦煌人自己看守。”
吐蕃宰相尚塔藏皱皱眉讨价还价道:“赔偿和驻守城门的事可以答应,但是大战在即,千户杖责一百似乎有些重了。”
张谦逸注视着尚塔藏的眼神道:“那我们再退让一步,先打二十,剩下八十记着以后再打。”
看着张谦逸坚定的眼神,吐蕃宰相尚塔藏知道这是他们最低要求了,迫于形势他只能点头答应。
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这种结果对大家来说都可以接受。
毕竟二十万吐蕃大军就在卧榻之侧,真闹僵了对谁都没好处。
张谦逸面带愧色对四周百姓鞠躬道:“诸位乡亲们,我张某只能做这么多了,抱歉了……”
殊不知他的坚持给他带来了杀身之祸,谁都没注意到吐蕃宰相尚塔藏离开后阴冷的眼神。
团结的敦煌百姓,让李宁热血沸腾。
民心可用,民力可恃……李宁看到了战胜吐蕃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