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卢植的做法,刘辩是心里警惕的。
虽说卢植的忠诚度不用担心。
但是士族大姓的手段是十分高明的。
没办法,这个时代,知识也好,财富也罢,大部分都捏在士族大姓手中。
刘辩的便宜老爹刘宏,喜欢玩遮大会的汉灵帝。
为了对抗士族,可是想了很多办法。
最著名的就是在光和元年,刘宏设立鸿都门学,并将孔子及其七十二弟子的画像悬挂其中。
但实际上在这所学校里,并不是研究儒家经典,实际上是探讨辞赋、书法这类刘宏感兴趣的学科。
刘宏重用出自鸿都门学的学生,他们出任刺史、尚书、侍中,甚至还有封侯。
太学的儒生往往鄙视这些人,拒绝与其为伍。
鸿都门学一时非常兴盛,学生多达千人,但延续时间不长。
一因士族猛烈的攻击,二因黄巾起义。
说起来,刘宏搞这个,为的就是对抗士族。
因为大部分士族都会拿古文经典作为家族的传家之学,像袁绍所在的袁氏,就是专门研究《易经,几代人都以此为根据,不断的钻研学习。
普通人家,莫说学习古文经典了,就连学文识字都是困难,何谈阶级提升?
而且刘辩如果以后世人的习惯来看刘宏,可能这就是一位荒-淫-道的昏君。
因为遮大会、重用太监、卖官鬻爵,好像做的事情都是古代昏君标配。
但身为后世金牌销售的刘辩,在细细梳理了先前小刘辩脑中的记忆后。
有了新的发现。
刘宏乱来的事情,那是有的。
但实际上,刘宏还做了很多事情。
其目的就是为了对抗士族大姓,党锢就是针对士族大姓的政治活动,但是打击范围过于大,把许多辜士人也牵涉进去。
从而使得刘宏被抨击的很惨。
另外一个重要的坑点,就是刘宏为了官制改革。
其中一个关键的事情,就是“废史立牧”。
刘宏听从太常刘焉的建议,重置州牧,史称“废史立牧”。
以刘焉为益州牧、黄琬为豫州牧;
同年又以宗正刘虞为幽州牧。
其结果是造成了各地割据军阀的形成,包括刘焉在内的州牧上任后基本就不再受朝廷的控制。
可以说,后来的地方诸侯割据,同这个政策有很大的关联。
但是刘宏在官制改革的过程中,也做出了一些正面影响。
熹平六年,刘宏将少府寺中下属机构侍中曹升级为侍中寺,定员八人。
同时“省尚书事”,即审议尚书台所处理的政事,以避免或减少诏令出,后来发展为隋唐三省中的门下省。
这个机构,可以说是延续至大清,虽然每朝的叫法不同,但其所负责的工作都差不多。
而且刘宏在对西南、鲜卑、羌乱和西域异族方面,都有所成就,虽然做不到优秀,但也算勉强及格。
至于重用宦官和卖官鬻爵。
这两个点,刘辩这会儿深有感触。
作为深宫之内的皇帝,想要统治天下,依靠的一定是这两种人,一是身边的宦官,二是宠信的大臣。
凡是另辟蹊径,想要找其他人帮忙的,结果都不太好。
至于卖官鬻爵,刘辩心里的想法是,可以理解,但不能接受。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皇帝想要用钱,不是想用就能用的。
国家的财政支出和皇宫的内务支出,这是两个系统。
想要用得爽快,花得开心,那就得想想办法捞钱。
刘宏是懂得享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