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府寺管手工业,管种植的,是民部。
说罢,杨铭看向杨姓库管,道:“这个木棉,是一年生吧?”
库管点头道:“回殿下,是的。”
一年生植物,就是一年之内发芽、生长、开花然后死亡,这就需要大量购进种子,先大面积种植,然后留种。
那么接下来,杨铭就得找管贸易的司农寺。
司农寺卿,本来是杨处道,受了点处分,降为了少卿,卿,现在是崔枢。
杨铭刚跨进司弄寺的官署大门,杨处道就先迎出来了:
“殿下啊,您等闲可不来我这里啊,快请入内。”
他是宗室,在司农寺干了半辈子,比较迂腐,能力也不行,但是他姓杨。
“崔枢呢?”杨铭问道。
杨处道呵呵道:“他去了民部,臣派人去喊他。”
杨铭笑了笑:“我听说你跟人家不太对付啊?有没有这回事。”
“公事上的分歧,这是难免的,绝无私怨,”杨处道赔笑道。
一个单位的同事,如果因为公事结仇,肯定会成为私怨,这是绝对的。
“你年纪大了,有些时候做事,不要太心抢,人家是给朝廷做事的,不要使绊子,”杨铭笑着说了一句带着警告意味的话。
宗室也是需要敲打的,他们仗着自己的身份,经常瞧不起上司,上司碍于他们的身份,也不好管。
杨处道赶忙嬉笑点头:“不会的不会的,殿下放心。”
进了司农寺,另一位少卿崔弘舟崔老五也迎接出来了。
他见到杨铭呢,有些不自在,虽然他们家有崔处仁在东宫任职,但还有个崔令姿,眼下被扣在东宫呢。
与太子的关系究竟是近是远,他们自己也很迷糊。
“将今年与西域贸易的清单都拿出来,我看一看,”杨铭在主位上坐下,吩咐道。
不一会,几名官员抱着一摞摞的卷宗上来了。
“太多了,就看高昌的,”杨铭道。
于是高昌那一份被单独拎了出来,呈给了杨铭。
高昌就是吐鲁番,那边的非洲棉种植是早于中原的,而历史上华夏引进的非洲棉也是从高昌买的。
“一斤木棉的种子,要三百二十金?”杨铭问道:“你们花这么多钱,就买来种在后花园?”
高昌那边,虽然现在五铢钱也算是流通货币,但是他们主要还是收金银,因为他们从别的地方买东西,人家要金银。
已经从民部赶回来的崔枢道:“这种木棉,是可以织布的,种在花园,也是为了观察其生长条件及过程,以备将来能够广泛种植。”
这是个干实事的啊,杨铭点头道:“你要是这么一说,这钱花的就不冤了,那么你觉得,适合在哪里种植呢?”
崔枢道:“观其特性,应在黄河、江淮流域率先试种。”
棉布,就算做出来,它也贵不到哪去,因为不够美观,不上档次,不会像锦缎丝绸那样成为高端货,但是对于普通平民来说,这是御寒的宝贝。
只要种植面积足够大,那么将来做成布,就贵不到哪去。
当然了,这是理想化,真想要全面铺开,没有几十年不可能的。
“你跟民部去协商,明年开始,让他们在黄河开辟一块棉区,先试种一些,看看情形,今年再多购置一些种子,”杨铭道。
“额加购的话,也购置不了多少啊,”崔枢道:“高昌那边,木棉的种子也不多,不会卖给咱们太多的,而且还不宜保存,买回来真正能培育的,不足三十之一。”
杨铭道:“那就能买多少买多少,这还用我教你吗?”
崔枢笑道:“但是得殿下批条子啊,动用黄金购买货物,民部可不认我们,得您出面才行。”
“正好我也要去一趟民部,你们三个都跟我来吧,”说罢,杨铭率先离开。
他自己过冬,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寻常百姓家里过冬,那可真是跟过鬼门关差不多。
尤其是上了岁数的,这就是为什么年龄大的人总是熬不过冬天。
在大隋,年长者多集中在贵族阶层和南方,北方平民想活个大岁数,可不容易,冬天就是一道大坎。
这也就是为什么,后世东北地区很多都往南方过冬,那时候可是都有集中供暖了,就这,都扛不住。
虽然在朝廷看来,年纪大的人丧失了劳动力,对国家几乎没什么益处,但是对社会安稳,作用非常巨大。
有爹妈管着的人,他不会乱来的。(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