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道:“只要你接受决斗,朕便先赦你麾下所有人无罪,此后我与你决斗。”
“不论是生是死,你胜,我皇位禅让于你,大明改称大顺,随你所愿,你名正言顺。你败,全体顺军接受朝廷招安。”
“无论结果如何,皆可保存我们军力,万千百姓免受战乱殃及。”
一片哗然!
所有顺军从未见过崇祯。
对于崇祯的了解,全是从传言中得来,基本是抹黑之词。
都说崇祯无能昏聩,刚愎自用,残忍无情,是昏君,是暴君。
现如今。
通过他们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完全颠覆了他们之前对崇祯的认知。
崇祯皇帝到这生死存亡时刻,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性命与皇位,而是关心百姓的疾苦,想着华夏不能再次沦亡在异族铁蹄下。
无论输赢,他都答应赦免所有人。
而他身穿血红龙袍,脸上粘着血污,身上明显中箭负伤,都这样了,仍为华夏不亡而向李自成发起决斗。
多么的深明大义。
多么的勇悍顽强。
多么的关爱百姓。
在场众人,无不动容。
这不就是万民翘首期盼的明君?
眼见为实。
眼前的崇祯,强烈散发着一代明君的特质。
顺军中不少人开始觉得崇祯是被人恶意污蔑,甚至有人感动悄悄抹眼泪。
开城门投降顺军的光时亨、朱纯臣等大臣,心中狐疑。
这不像是熟悉的崇祯啊,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以他们对崇祯的了解,崇祯此刻该在绝望与气急中自裁了。
观察到周围顺军将士的反应,他们心下升起不祥预感。
当然,也有不少要造反到底的亡命徒。
不过对于崇祯是强弩之末,决斗李自成必胜这点,几乎所有人想法一致。
因此极少人反对决斗。
毕竟巷战混战总有死伤,如果能不死伤的情况下,赢得胜利,自然再好不过,而且是名正言顺。
也正是这“名正言顺”四个字,对李自成等,具有极大的诱惑力。
他们一直被认定流寇,反贼。
即使拿下京师,杀了崇祯,其它势力必定不承认李自成是皇帝,南方百姓也不会信服。
大顺会因为拉太多仇恨,成为周围势力第一打击目标。
南方。
奉天府必然另立皇帝,决死复仇。
江浙是华夏最富庶地区,有钱就能大量招兵买马,就能装备精良的武器战甲。
北方。
吴三桂舅舅祖大寿投降建奴,大明如果灭亡,吴三桂投降建奴可能性很大。
建奴精锐铁骑的厉害,天下闻名,大明关宁铁骑节节败退,四十万九边精锐在辽东战场上折损于建奴铁蹄下。
如今建奴统一东北,败高丽,灭蒙元,得漠南,势力更胜之前数倍。
一旦吴三桂投降建奴,联合建奴大军南下。
顺军单单遭受这南北两面夹击,京师与皇位已经是保不住,何况还有张献忠等诸多势力一同来捅刀子。
顺军眼下虽有十几万可战之兵,但毕竟精锐不多,短时间拉起来的人马没有好好整顿,训练不足,缺少装备。
粮饷也是令他头痛的一大难题,一路上又多了二三十万百姓与降兵,几十万张嘴吃饭,撇开军饷和军功奖赏,单单每天消耗的粮食,便是非常惊人的数目。
而他答应百姓不纳粮……
再加上居功自傲的刘宗敏,开始跟他唱反调。
内部这么多大问题,哪里能顶得住各方势力的围剿。
但如果,崇祯皇帝自愿配合禅让,昭告天下。
那就大不一样了。
他名正言顺得到皇位,顺利接管京师明军,安定民心,也极有利于招降地方大明势力。
后顾之忧大大减少,同时也赢得时间,可以专心抵抗北方异族入侵。
这样才有可能坐稳江山。
最重要一点,眼前受伤的崇祯,不可能是他对手。
李自成眯了眯眼睛:“此言当真?”
上钩了。
发现老子挺有演戏天赋,奥斯卡错失一位能拿小金人的影帝。
崇祯心内暗喜,面上仍保持义正严词:“君无戏言!”
李自成捋了捋颔下胡须,微微点头。
几万人听着,不怕崇祯赖账。
李自成又道出最后一丝疑虑:“你受了伤,只怕本王胜之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