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就没有不触及《五十四章经不足处的呢,上午那一遍有两处不足,下午则有一处,两相比对,都有不足,明日辰正就要交卷,完美暇不可能,只是尽量减少而已,典故漏洞已修好,但这小处的不足唯有她能知晓,旁人是看不出来,她琢磨着如何弥补,两足弥补了,必会出现新的漏,而新的漏弥补了,就会出现新的不足……
苏晴看着两版改好的,最终选择了下午版,在原有不足上比对,犹豫再三,将上午版焚掉,抄录了修订后的下午版,这一次的修改,在书法上亦对照了《五十四章经,书法上有两处不足,但都是小缺点。
待抄完之后,很是满意,有些不足法避免,若真完美瑕,就成千古名篇,她的文章再配上她的书法,就文章一场的成绩很是不。
她在卷上写上自己的籍贯:京城,考号:天字一二三七号,姓名:宇文晴。
以前曾出现同一籍贯,同姓名的事,从那以前,就添了考号一项,每一考场每一号房有着不同的编号,绝漏。
一二三七是后来一个官员放到她案前的号牌,天字考场的编号拢共有一千二百三十六号,她是最后一个号,为一二三七号,原因是这编号是规定的,刻在每个号房的墙上,每届会检查一遍排号,若是发现字号淡了,会用红漆再描一遍。
三月二十日夜,她继续在榻上打坐修炼。
主考官礼部尚书进来,立在案前看她的文章,眼晴冒着精光,委实这一手馆阁体写得太漂亮,半点看不出来自女儿家之手,再有文章也令人拍岸叫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妇亦有责”进行了论述,词汇之精妙,就像是一座华丽的高阁拔地而起,她每一次修改,他都有看这。
他们亦听大公主常说,好文章都反复修改出来的,这可真是,初稿平平,但现在却令人拍案叫绝,如何一点点变化,他们都知道啊。
礼部尚书瞧得入神,杨大学士亦立在旁边看文,低声道:“大人可瞧过柳殊的文章?他与大公主之文各有千秋。”
大公主之文华美如高楼,有光耀人心之感;柳殊的文意如奔涌的江河、海洋,令人看到富庶、繁华的太平盛世。
苏晴曾指出过柳殊文章的几点不足,而柳殊则将举人班所有学子的不足都记录下来,整理出小札,更根据心得悟出了制文修改要点,用这些要点来对照,柳殊不仅会写文,更学会了如何修改自己的文章。
如果苏晴知道柳殊此举,定会大赞一声:实乃天才!
即便柳殊根据不足整理的制文修改要点,不如《五十四章经齐全,但写文要点、改文要点来说,亦总结出了十六要点,只是没有《五十四章经更为精妙,毕竟天下的才贤不是人人都可以做的,多少年来,也只前朝末年出现了梅林三贤。
李大学士从外头进来,捧了自己的精致的汝瓷小茶壶,蓄了茶水,一边含着茶嘴,一边过来,“此届贡生水平高低不一,看过柳殊、大公主的文章,旁人的委实难以入目。”
“京城书院甲班贡生的文章值得一看。”
“但难与柳殊、大公主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