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新来、有酒如渑,结千秋歌笑。
醉了也许就可以忘掉。
“好了,莫要说那些,君主生命,文武重臣贤达,我大明帝国依然是世界强国”王不死挥挥手,不想继续这么沉重的话题。
看到王不死如此表现,黄履庄与冯如都有些失望,学好文武艺,他们也希望遇到伯乐,在刘美的建议下回国,原本以为自己有大展宏图的机会,哪曾想,一无所用。
看到两人失望的目光,王不死并没有过多的解释,不在其位,说的最好也不会有人在意,没有话语权的人,最好不要轻易表态,做决定。
“戴梓,你的新发明如何了”?对于新玩意,刘美也是很上心的,作为引荐的人,他也希望自己的同学能够有吸引少爷的地方,得到重用。
“刘美,没出成果之前,我也不能给你准确的结论,”戴梓没有把话说满,一边敲着泥土,一边说道“我现在烧制的是一些火绳枪的构件,具体成不成我也不知道”。
“一定成的,你可是在漂亮国获得过射击冠军的”。
“哈哈,别提冠军的事情了,我那是取巧,剪短了火绳的长度,才在规定的时间内发射出足够的弹丸”。
“那也是冠军”。
盯着戴梓敲出的一件件零件,王不死突然冒出一句,“为什么一定要用到火绳”?
“公子你这就不懂了,火绳枪自然要用到火绳”刘美解释道。
“火绳枪是因为用到了火绳才叫火绳枪,不是因为叫火绳枪所以要用到火绳”。王不死反驳,“就像白猫黑狗叫白猫黑狗,难道他们就真的是猫,是狗”。
是因为有了特点才有的称呼,不是因为名字才有了特点。
“这,”刘美人家毕竟是搞商业的,对于武器方面有所欠缺。
只听戴梓接过话题,“大人,是这样的,火绳枪是由火门枪演变而来的,最初的火门枪因为点火极为麻烦,因此多需要两人合作完成,后来经过工匠改进,把火门枪的火门从顶部移到右侧,为其增加一个火药池,火药池可以盛放少许火药,作为引发药。并在火门枪右侧加装一条长长的呈Z形或S形的“铁条”。弯钩的中央处用钉子钉在了枪托上,使其可以绕轴旋转,这就是火绳枪,点燃火绳在蛇杆杠杆运动的带动下就会下压“扣击”在火药池上,点燃火药池内的火药,火药在长长的枪管里剧烈燃烧,燃烧出气体将枪管内的火药和弹丸击发出,如果不点燃火绳如何点燃火药池内的火药,”
“为什么只要点燃火绳才能点燃火药池”王不死又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就不能用其他的方式点燃火药池”。
“这”,戴梓也陷入了沉思,是啊,为什么一定要用到火绳点火呢。
事实上火绳枪在各国战场上使用了两百多年的时间,直到1575年左右就被簧轮枪部分取代,1700年就被燧发枪全面淘汰,但在我国,火绳枪和火绳枪工艺却一直未被淘汰,直到民国初年。
明朝仿制的火绳枪称鸟铳因为可以射落飞鸟而得名,明朝人范景文撰的《师律》中提到:“后手不用弃把点火,则不摇动,故十发有八九中,即飞鸟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又名鸟嘴铳,因其点火结构在点火时如鸟嘴啄水,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说:“凡锤鸟铳,先以铁挺一条大如箸者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以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因为劳动生产率的局限,因此一把火绳枪的制造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而且火绳枪的操作极为复杂,清理引火孔和引药锅。火药残渣阻塞引火孔,这是火枪常出现的毛病,第二步将引药倒入引药锅,并合上引药锅盖。拧开装药的小瓶,将药从枪口倒入;将预先含在嘴中的弹丸(当时火枪兵普遍习惯)从枪口装入;从枪管下抽出通条,捣实弹丸和药;、点燃火绳:火绳燃烧速度较快,加上点燃后容易暴露,所以,不到射击前一般不点燃火绳;、把火绳固定在火绳夹(也就是后来枪的击锤)上。由于此时引药锅盖是关上的,所以不用担心火绳的火星引燃引药造成走火。扣动扳机,火绳落下的同时,引药锅盖打开。引药点燃药,弹丸发射~为了避免火药灼伤眼睛以及火光耀眼,在射击最后关头,枪手是闭眼的。
然而火绳枪也存在很多弊端,雨雪天难以使用,而且在点燃火绳的时候很容易点燃身上地方火药,对持枪者有很大的危险。
戴梓陷入了沉思,王不死也没有着急,而是静静等着,毕竟上辈子王不死也没有接触过武器,他也只有一些道听途说的理论。
火绳枪注定是要比淘汰的,然而簧轮枪的机件结构较复杂,相较于一般火绳枪枪机约7个零件,簧轮枪枪机零件多在20个以上,而且这些零件所需的精密程度要求较高。
而王不死比较中意的是燧发枪,燧发枪在转轮火枪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取掉了发条钢轮,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大大简化了射击过程,提高了发火率和射击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较低,燧发枪的使用周期同样很久,直到鸦片战争后才结束。
不过因为还没有发明后装弹式火枪,所以这对当时的弹药装填技术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装填方法,装填弹丸时,需将弹丸放到膛口,用木榔头打送弹棍,推枪弹进膛,很费时间,后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枪械师创造了一种加快装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亚麻布或鹿皮片包着弹丸,装入膛口,减少了摩擦,不仅加快了装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闭气作用,精度随之提高,射程也增加了。
1635年,明代毕懋康也制作了燧发枪。它的构造和性能与以前的鸟铳无大差异,主要是改进了发火装置。毕懋康记载的是撞击式燧发枪,扣板机龙头下压,因弹簧的作用与火石磨擦发火。这样,不但克服了风雨对射击造成的困难,而且不须用手按龙头,使瞄准较为准确,随时都可发射。燧发枪配有火石自动打火装置,不怕风雨并不须事先火绳点火,发射速度与精确度大为提升。
只不过不知道何种原因,早在前明就存在的技术却在几百年后的大明帝国失传。
见戴梓时而皱眉时而思考,却总是找不到答案,索性王不死拉起戴梓,来到黑暗处,捡起地上的石块,用力的击打在另一块石块上,顿时一段火花涌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