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以节不愧是常年混迹官场的老油条,看到杨涟的字条第一时间如同变脸一样转变了态度,拿出一副赵和结拜兄弟的模样,拉着赵和的手说道:“赵老弟,原来你是杨科参的旧识,老弟你怎么不找说?其他人来要陈粮自然没有,但赵老弟来要多少有多少!”</p>
赵和的官场经历还是有些短,没想到包以节竟能这么快转变态度,弄得还有些不太适应。但包以节如同与赵和是多年好友一样,拉着赵和的手嘘寒问暖:“赵老弟如何与杨科参认识?是不是同乡啊?”</p>
官场最讲究关系,同年、同乡、同窗都是了不得的关系,面前这个赵和只有二十多岁,自然同年同窗都不可能了,看来只能是同乡了。</p>
赵和哈哈一笑,说道:“包大人,小弟老家在南直隶常熟县,与杨大人可不是同乡!不过小弟的老师是虞山先生,到与杨大人有些关系!”</p>
钱谦益的名头比杨涟还大,包以节一听是这个关系,脸上的笑容更加灿烂,就差拉着赵和直接磕头斩鸡头烧黄纸了。</p>
“原来赵老弟是探花郎的高徒,探花郎的才气名震两京,赵老弟将来也必定可以金榜题名啊!”</p>
包以节嘴上说的恭维话,心中却骂道:这个赵把总不知道什么路子,一个小小把总就能搭上东林党两大新星,自己一个小小大使,可不能得罪这尊大神!</p>
有了包以节刻意的恭敬,赵和如同户部尚书亲临一样,供用库大使包以节亲自陪同他去了一趟海运仓,帮助赵和挑选最好的陈粮。</p>
海运仓是供用库六仓中最大的一个,占地足有二千多亩,建有一百栋仓廒。明代这种粮仓设计即为合理,屋顶悬山合瓦清水脊顶,廒顶各开气楼,以透泻汗蒸郁热之气,调节温度和湿度。同时为了驱虫防腐,廒内四壁还围置樟木,除此之外,还用竹篾编成隔孔,钉于窗上以防鸟。这些建筑设计和措施,既防潮又通风且保证安全,可以保证粮食历久不坏。</p>
包以节指着前面二十多栋仓廒说道:“赵老弟,前面这些都是去年的新粮,漕运的粮食运到通州,先存在通州城外的水次仓,然后挑选出最好的粮食运到咱们这个海运仓,其他的次一等的粮食运到九边!”</p>
包以节说完指着后面那些仓廒说道:“其他一些杂粮,比如黑豆、黍米、粟米、高粱等都在后面!”</p>
赵和听包以节讲解十分好奇,问道:“包大人,咱们这里不是叫海运仓吗?怎么存的是漕运的粮食?”</p>
包以节哈哈一笑,解释道:“海运仓是当年太祖皇帝定下的,当时元末漕运淤塞,但为了北征大漠,只能使用海运!粮船从松江府出海,在天津卫卸货,然后再用马车运到北都这里,所以这里才叫海运仓!不过永乐以后,漕运疏通,海运毕竟损耗太大,所以也就废了海运改为漕运,但这海运仓的名字却保留下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