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分别前,林若竹还是对大家说道:“万一要是有瘟疫,大家不都有艾草吗,把衣服都熏熏,拿布巾捂着口鼻,勤洗手。”
“哎,我们都记着呢。”真要分别了,大家都眼泪汪汪的。
“都好好的,好好的啊。”太爷爷拍着几个当家人说道。
“大家都保重!”
“保重!”
……
“走吧,咱们走这个方向。”林若竹根据问路得到的消息和自己画的路线图做调整。
一行人虽然只有十一家,但人数也不少,像林若竹家就有二十五人,家家户户大差不差,平均下来一家二十人是有的,主要是父母在不分家,一大家子人数少不了。
走了一天,因为是官道,走起来快多了。往前走就发现,这条路线路上也有逃难的人。
天快黑了,大家停了下来,林若竹进行了一次数人头,一共二百零五人。
这些人都是相信林若竹才选择这条路,这让她有些压力,总担心这个选择不对。说实话,只要到了府城,林大人一定会管他们一家子的。只是瘟疫这事儿,林若竹不敢赌。
“竹子啊,这边到关州得走多久啊?”太爷爷一家也跟着林若竹走。
“不知道呢,咱们要经过北宁府和安山府,也不一定非要到关州,要是这两个府接收灾民,我们也可以不去关州。”林若竹回道。
“行,到时候再看情况。”
“咱们最好先别动干菜,路上能挖到野菜,就吃野菜,省点是点。”
“这你放心,大家都会过日子。”
又过了五六天,路上人更多了,主要是大都孑然一身,赶起路来就快些。
人多了,林若竹就不安了,让大娘婶子们缝口罩,一小块布再加四根绳子,这个好弄,女人们很快就做好了,用艾草煮后再晒干,确保每人最少有三个。
这天休息的时候,林若竹和爷爷奶奶商量着把他们自家的东西重新归置一下,粮食集中起来,最好能多腾出些空间,让大家都能多轮换几轮休息。
奶奶带着儿媳妇忙开了。其他家看着也开始倒腾,都是大家庭,每家好几辆手推车。
这一重新归置就发现了,粮食太少了,这些天一直赶路还要清理路障,大家都是做些顶饿的吃食,粮食就消耗的快了,这还多亏下雨的时候,大家防护的好,麦子经不得潮,潮了发芽的可快了。
“以后不能只做干的了,也要少吃些。”马氏说道。
林若竹也没多说什么,虽然她有钱,但是谁知道有没有地方买呢。
接下来就开始半饱了,每天都要走六个多时辰的路,走的林若竹没了脾气,真的,她从来不知道自己这么能走,每天都咬牙坚持,家人们都谦让她,让她多坐牛车,她不好意思,爷爷奶奶都在走,妹妹们也在走,爹和叔叔伯伯们还有哥哥们还要轮换着推车,更是辛苦,她实在没脸赖在车上。
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林若竹每天都用这句话来自我鼓励。
大家都习惯找她出主意,每天休息的时候,她只想躺地不起,却不得不掌控全局,人都麻了。
至于造型,呵,那是什么。即使他们一直顺着官道走,想找到水源也不是那么容易的,盛水的工具就那么多,要保证这么多人的基本饮水,还要做饭,最重要的是还要保证牲口的用水,还好一路上都有野草,每天休息的时候,放牛去吃,再割些草,不然光是草料都要头大。
这样算下来,一大家子能有点水抹把脸就不错了,林若竹先洗,然后是从小到大,最后才轮到林老二他们,每天他们都是用的乌漆麻黑的水,意思意思得了。
洗头,算了吧,这么多天,林若竹就洗过一次头,她都不敢摸头发,油的都发粘了,她也不敢想会不会生虱子,完全不敢想。
如是又过了三四天,他们一行人到了北宁府,没停留,接着往前走了,停留啥呀,没看好些灾民又掉头回来接着往前走吗?
一打听,说是北宁北边和安山交接的那一片有旱灾,北宁自顾不暇,根本无力接收灾民,城门根本不开,也没人管。大家没办法,只能往前走。
这样一说,林若竹有点明白了,之前她就觉得哪里怪怪的,就南宁地震这些灾民,府城去了大部分,周边府城再接收一些,到关州根本没多少,怎么还扯到灾民安置政策了呢。
原来如此,北宁和安山发生旱灾,逃荒的人到了关州,这灾民人数才多了起来,关州连年征战,地广人稀,天下安定,正是需要人口的时期,所以政策才那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