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个,魁梧的大汉,则是刘钧的侄子,刘继钦,是刘钧的大哥任大内都点检,掌控着禁军。</p>
显然,在这为数不多的日子里,刘钧迫切地想要给自己的养子填补知识,从而获得政治威望。</p>
而令人惊奇的是,刘钧并没有立自己侄子为继承人,反而嘱意养子刘继恩,也就是他的外甥,本姓薛。</p>
其唯一被刘钧看中的是,乃是年岁最长,已经三十有四,国赖长君,不外如是。</p>
至于他的弟弟们,虽然众多,但都比较稚嫩,所以他直接摒弃了兄终弟及,让自己年长的养子继位。</p>
而,值得注意的是,刘继业(杨业)其实也是他的养子,被刘崇隔代收养,寄养在刘钧身下,其实看中还是杨业的潜力罢了。</p>
所以,在刘钧的想法中,刘继业只是手底下的工具,不可能坐上皇位,养子兼外甥,亲情与感情具有,才上位。</p>
这些也足以证明,刘钧在乱世中,还算是个合格的君主,他清楚的明白,保护江山社稷,比所谓的宗庙血脉重要太多。</p>
当然,也不排除是郭荣太过于典型,以致于让他下定了决心,希望自己的养子能够青出于蓝。</p>
孙光宪逝去,对于政事堂的影响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p>
多年来的政治默契,让政事堂各行其是,只不过如今政事堂的宰相名额,由从前的七位,降至六位。e</p>
分别是首相赵诚,五十七岁;次相孙钊,四十九岁;邓斌,四十五岁。</p>
王溥,四十七岁;魏仁浦,五十七岁;赵普,四十七岁。</p>
名次代表着政事堂中的地位。</p>
他们基本上都属于精力旺盛时期,也就是所谓的政治黄金年龄。</p>
政治分工,自然无须赘述,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p>
宰相越多,就代表着相权的分散,也代表着政出多门,不过赵诚担任近七年的宰相,已经拥有自己威望,调控把总。</p>
而六部中,曾经南人占据九成的局面,也得到了缓解。</p>
吏部尚书,高孔昭,岭南人。</p>
兵部尚书,马延年,南人。</p>
工部尚书,吕余庆,北人,曾任参知政事。</p>
户部尚书,元德昭,前吴越国宰相。</p>
礼部尚书,黄天佑,南人。</p>
刑部尚书,薛居正,北人。</p>
如此,朝堂上南北大臣济济一堂,聊着洛语,倒也是不曾有碍。</p>
三人病逝,李嘉一连辍朝九日,以悼哀伤。</p>
当然这值得是初一十五的常朝,有没有都无所谓。</p>
而就在这时,射声司传来消息,北汉国主刘钧病重,恐怕时日许多。</p>
“这家伙,要死都得赶趟,非要凑在一起,真是令人无语。”</p>
李嘉摇摇头,他想到了北汉,看着地图上表里河山的河东地区,尤其是太原,更是重中之重。</p>
北汉虽然有十几州,但最重要的,就是太原,只要攻占了太原,其他州县自然不战而降。</p>
而太原的位置还在其次,关键在于契丹人。</p>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p>
得在契丹人反应不及时,一举攻占,亦或者阻拦其支援。</p>
“朕嘱意,六月归都洛阳——”</p>
在小朝会上,面对六部九卿,诸位宰相,李嘉宣布一项拖延多年的工作——归都洛阳。</p>
这在朝廷上掀起了轩然大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