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收复燕云十六州后,一直将顺天府凝合成征伐北元的战略要地。
虽然军备上大同府战略价值更高,但从北平出发也是一大要地,所以派遣了四子朱棣镇守顺天府。
即便北平曾是元大都,但远离大明中枢,去那个地方能施展抱负?
“难不成朱英小兄弟想领兵打仗?”
练子宁提了一嘴,随后又迅速的摇摇头,“他这人聪慧有才学,治国方略,仅凭先前那一句‘实干兴邦’便见分晓,要是进了军伍,他怎能一展宏图,想必有其他原因。”
朱元璋点点头,这理由他自然想过。
只是不明白,这孩子怎么就那么看好朱棣,并且对允炆十分看不上。
“你可知上次水患,朱棣派遣的人是第一批将物资送到受灾地区的。”
“臣自然知道,为此还招致臣的同僚黄子澄大人的参奏!”
朱元璋靠着马车,叹息道:“你当时怎么想的?”
练子宁微微皱眉,事关同僚,互相攻讦易惹嫌隙,思考片刻,他才慢慢说道:“臣只是觉得黄大人随侍皇孙,有些爱屋及乌了,对于燕王殿下的举动有些反应,实属正常!”
“呵呵,你倒是油滑。这事咱记着呢,本来咱也觉得朱棣这事办的挺好的,就是不合时宜,他大哥刚走,就这么迫不及待的表现,让北地灾民都念他的好。”
“你可知道咱为何不罚老四!”
练子宁摇摇头,当时他们这帮文臣,除却跟皇孙走的进的,大多不敢妄议论皇子皇孙。
可黄子澄这帮人倒是慌了神,一度以为燕王此举看似忤逆,实则是深得圣上的欢心。
那储君之位的争夺,他们就得考虑重新站位了。
朱元璋盯着练子宁,知道这位臣子才学颇高,又贴合他自个对社稷的构想,是值得信任的能臣。
所以才有了今日拉他来见朱英的举动。
既然做到这份上了,他自然也不想藏着掖着了,淡然道:“其实那批物资,是朱英这孩子花了大半年时间筹集的,本来是以备不时之需,但正好用在了此次赈灾。”
“还记得咱先找尔等询问水患一事,再到讨论赈灾的么?其实也是这孩子提前告知水患发生,在这之前,漕运使递上来的折子咱都没找着。”
“而老四的美名,其实也是朱英这孩子布局,强塞到老四嘴里的!”
练子宁面容凝固,微微张嘴,却什么也说不出来。
他知道朱英很神。
光是丰产的粮种,便足以尊享太庙,受万民爱戴了。
年轻人才思敏捷,能在自然之道中发现新奇事物,这份偶然与运气,旁人羡慕不来的。
所以他一直压制着内心的震撼。
朝堂上那么多清流拉拢他,他都自恃文人品格,不肯趋炎附势。
因而哪怕知道朱英将会前途无量,他也只会念他声好,感激他对国朝,对百姓的恩泽。
要他去拜服朱英,他做不到,所以他才直言嘴上不服,心里折服。
可现在听下来,这小公子不仅仅是偶然与运气了,就凭他一介草民,却能轻易的搅动国朝运势,天下有几人能做到。
要知道,现在不少翰林院的学士,都把奉承皇长孙朱允炆的心思收敛了不少,时不时将目光看向顺天府了。
“圣上,我知道了!”
“知道什么?”朱元璋掏了下耳朵,先前练子宁的表情看在眼里,他能感受到这名臣工眼里有光。
朱英这孩子办的事,让咱大明的能臣是彻底服气。
练子宁郑重道:“朱英公子看好燕王殿下,想为他早做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