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7月。
德国军队遭受了比历史上更大的围剿。
美国因为没有日本的牵制,大批大批的部队来到了欧洲。美国海陆空三军聚集在欧非,军队人数超过了五百万。而且这个时空有了中国,中国大力支援苏联,让苏联的抗击打能力强大很多,实力也比历史上强大不少。
法国也是如此。
拥有中国的支援之后,法国军队的膨胀速度也很快。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已经拥有一百三十多万的陆军,现在还有海军、空军,可谓是陆海空三军都有,总军队人数超过一百五十万人。
加上戴高乐拥有大批资金,就是法国国内的反抗力量也开始和戴高乐联系。还有大批大批的法国军队倒戈,投靠戴高乐,让戴高乐的军队膨胀速度是越来越快。而随着德国军队被打的节节败退,法国国内的共产党也拥有三十多万的部队。
还不止这些。
中国这段时间也是陆陆续续派兵到欧洲,到现在中国已经在欧洲拥有强大的海陆空三军参加作战。可以说现在围攻德国的力量,比历史上多了好几百万。
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一年半的时间,苏联军队已经开始进入德国境内。中国陆军派遣了十三个装甲师,十五个步兵师,四十多万的地面部队在空军的掩护之下,配合苏联军队攻入了德国。
德国军队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已经是处于强弩之末。
“何处长,王教授,抓了一条大鱼。”
廖承志已经是率领专家团,在一个团的保护之下,随着大部队进入到了德国。可是进入德国之后,虽然也有一些小收获,但基本上没有完成目标。只是陆陆续续抓到了一些名气不是很大的专家教授,和想象当中差了很多。
廖承志和王淦昌现在都非常头疼。
为了完成掠夺纳粹科学家的任务,中国可是很早就开始进行准备。杨维这个下一任总统的接班人,亲自坐镇指挥。
可以看出中国是多么重视这一次的行动。
这个时候钱学森急匆匆的来到了廖承志和王淦昌的前面,脸上充满喜悦。
“怎么?”
“刚刚传来消息,抓住了德国的火箭工程师。”
“导弹?”
“是。德国的导弹技术有很高的造诣,他们有很多这方面的专家。如果把他们弄回国,对我们的导弹发展也有很多的好处。消息表示此人就是火箭工程师,参与了德国的导弹制造。”
钱学森非常高兴。
中国的导弹研究也已经有好几年的时间,在世界范围来说也是出于比较领先的地位。不过德国开展导弹技术也有很多年,在技术上也是比较成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德国也有很多世界非常知名的导弹专家。
如果能够借鉴德国的技术,把他们的科研成果融入到中国的导弹发展方面,那么中国的导弹技术一定是世界领先。
钱学森作为中国导弹技术领域的中坚力量,这一次来德国就是为了德国这一批导弹方面的专家。不过一直以来没有进展,但突然之间抓获了一个德国的火箭工程师,让钱学森当然是喜出望外。
只要从他那里顺藤摸瓜,说不定能够抓到更多的德国导弹专家。
“走,去看看。”
廖承志和王淦昌也是非常欣喜。
当廖承志、王淦昌、钱学森来到关押俘虏的地方,看到了一个脏兮兮的,乱蓬蓬头发,沮丧的坐在一边的人。此人看到廖承志他们进来,犹豫了一下,才用蹩脚的英语道:“我的名字是马格努斯·冯·布劳恩,是一名火箭工程师。”
“韦纳·冯·布劳恩是你什么人?”
钱学森听到此人自我介绍,立马是紧张的问道。不过钱学森的语速有些快,马格努斯·冯·布劳恩楞了一下。
“韦纳·冯·布劳恩是你什么人?”
旁边的王淦昌立马用德语问了一遍。
马格努斯·冯·布劳恩这下明白他们问的是什么,因此有气无力的回答道:“是我的哥哥。”
听到这句话钱学森大喜。
德国有很多火箭专家,当中名气最大的当属韦纳·冯·布劳恩。是德国导弹研究的核心人物。冯·布劳恩的名字在中国这一次专家名单当中的首列。
钱学森更是如此。
毕竟大家研究方向相差不多,是同一领域的专家。因此钱学森更加明白冯·布劳恩这位的实力,更明白冯·布劳恩拥有的团队实力。
早在听到马格努斯·冯·布劳恩名字的时候,钱学森就已经猜到两个人会有关系。没想到这两个人是兄弟,那就太好了。
“他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