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政府总统果然在美国。”
“该死。”
“八嘎。”
1940年8月11日,中美英三国元首,张学文、罗斯福、丘吉尔三个人进行了半个月的谈判之后,对于目前的世界形势终于达成了一致。
然后在8月11日这一天面对全世界共同发表了“大西洋宪章”。
轰动世界。
《大西洋宪章》总共有八条主要内容。
第一条:中美英三国宣布,中美英三国不寻求任何领土的或其它方面的扩张。
第二条:中美英三国不希望看见发生任何与有关人民自由表达的意志不相符合的领土变更。
第三条:中美英三国尊重所有民族选择他们愿意生活于其下的政府形式之权利;中美英三国希望看到曾经被武力剥夺其主权及自治权的民族,重新获得主权与自治。
第四条:中美英三国要在尊重他们现有的义务下,努力促使所有国家,不分大小,战胜者或战败者,都有机会在同等条件下,为了实现它们经济的繁荣,参加世界贸易和获得世界的原料。
第五条:中美英三国希望促成所有国家在经济领域内最充分的合作,以促进所有国家的劳动水平、经济进步和社会保障。
第六条:中美英三国反对以德意日为中心的纳粹联盟对于其他国家的奴役,将会致力于消灭纳粹联盟。在纳粹暴政被最後消灭之後,中美英三国希望建立世界和平,使所有国家能够在它们境内安然自存,并保障所有地方的所有人在免于恐惧和不虞匮乏的自由中,安度他们的一生。
第七条:中美英三国将会促成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能够在公海上不受阻碍地自由地航行。
第八条:中美英三国相信世界上所有国家,为了现实的和精神上的理由,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如果那些在国境外从事或可能以侵略相威胁的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武器装备,则未来的和平将无法维持。所以中美英三国相信,在一个更普遍和更持久的全面安全体系建立之前,解除这些国家的武装是必要的。同样,他们会协助和鼓励一切其它可行的措施,来减轻爱好和平的人民在军备上的沉重负担。
张学文、罗斯福、丘吉尔签订《大西洋宪章》之后,通过无线电广播传到了全世界。所有国家在第一时间看到了《大西洋宪章》。
这个协议的签订和公布,带给德国、日本、意大利的震撼是很大的。因为随着《大西洋宪章》的公布,慢慢的形成反法西斯联盟。这是直接应对德意日的联盟。
中美英三国的《大西洋宪章》内容简单概括一下,那就是宣布对德意日三国战争的目的和战后和平的处置;同时表明中美英三国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不承认法西斯通过侵略造成的领土变更;尊重各国人民选择其政府形式的权利;恢复被暴力剥夺的各国人民的主权;各国在贸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摧毁纳粹暴政后重建和平;公海航行自由;各国必须放弃武力削减军备,解除侵略国家的武装。
这一次的《大西洋宪章》对于战后的很多东西已经有基本原则。以后成立联合国也好,其他的国际机构也好,这都会成为最基本的原则。
日本是最闹心的。
因为张学文真的去了美国,真的在《大西洋宪章》签字。这对于日本非常不利。《大西洋宪章》直接点了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的名字。
把日本也直接划分到了法西斯国家的行列,也在中美英三国要消灭的政权当中。
“首相,不能等了。在等下去我们会失去最好的机会。我们不能让支那政府率先动手。一旦让支那政府先动手,对我们会有极大地不利。”
山本五十六很直接的跟阿部信行说话。
《大西洋宪章》的公布,让日本军方躁动。一个个都要好好收拾收拾中国。其实在这之前日本军队不停地调动,就是为了突袭中国。
现在《大西洋宪章》的出炉,让日本军方更是下定了决心。他们都明白,到了这个时候已经不是日本怎么选择。
日本已经被中国逼得没有其他办法,只能是和中国作战。
阿部信行也是点点头。
“是啊,不能等了。”
阿部信行开始是反对军方的冒险活动。中国哪里是那么容易击败的。双方的军队根本就不在一个等级线上。不过到了现在已经由不得阿部信行犹豫。
中国政府前段时间已经直接表示,如果日本没钱那么中国就直接停止原材料出口。
这对于日本已经是很大的打击。现在张学文又跟罗斯福和丘吉尔一起发表了《大西洋宪章》,完全是把日本逼入绝境。
现在的日本已经没有其他的办法。
如果继续犹豫下去,那么中国就会一步步掐死日本。让日本丝毫没有反抗的机会。现在的情况日本只能是冒险赌一把,如果真的能够一战击溃中国的三大舰队,说不定情况会有所变化。
“山本君,有把握吗?”
“首相,你放心。我们和中国距离非常近,等到他们发现我们行动的时候已经晚了。他们根本就没有准备时间。我们的行动一定会获得成功。”
山本五十六自信满满。
日本空军空袭中国,飞机飞行时间不超过四个小时。距离短的地方甚至只需要两三个小时。就算被中国发现,中国军队想要准备也是需要时间的。
毕竟飞机起飞,防空、海军要准备需要很长时间。中国军队发现日本行动,传出命令,最后准备没有一个多小时根本就不可能。
而一个多小时,日本的飞机已经可以直接空袭。到时候根本就不会给中国反应的时间。
一定会成功。
因此山本五十六非常肯定的回答。
“好。你尽快的做好作战计划。我们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失败的后果,你比我更清楚。”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