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蔡校长!”
“熊希龄辞职!”
“扞卫自由!”
“行政力量离开大学!”
“我们要见总统!”
学生自古以来都是最激进的团体,蔡元培的一番话鼓动性非常强。一下就点燃了整个北大校园,激进的北大学生冲出校园,先是来到教育部,然后更是直接来到中南海。
他们高呼口号,要见张学文。
而这个时候张学文也是紧急磋商,紧急的让所有的政府高官都来到总统办公室,开会讨论怎么解决这次的事情。
学生。
这群人真实骂不得,打不得。
让张学文感到非常棘手。
“看看,这件事情已经成为目前最大的一个新闻,这些报纸都是连篇累牍的在报道这件事情。现在我们政府变得如此被动,你们说说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办?”
报纸最喜欢热闹。
现在出现这样的大事情,报纸当然是兴奋不已。特别是蔡元培的一番话,被报纸登在头版头条,让很多人一下就发泄最近对于政府的不满。
这是一个大变革的年代。
有收益的,就一定会有利益受损的。
那些利益受损的人,正面无法对抗政府,但始终是抱有敌意的。等着政府出现一些事情,现在他们终于等到了。蔡元培是什么人。
也是你们政府能够控制的。
现在蔡元培在北大点燃了大火,这些人非常高兴。
立马是不停的抨击政府慢慢的走向独裁,批评张学文越来越走向集权之路。而且对于一些学者来说,蔡元培的一番话说的实在是太好。
真的是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
他们是学者。
非常不喜欢政府的干预。所以趁着这个机会,在报纸上声援蔡元培。
“我们是不是应该和蔡校长商量,恢复他校长的职务,让他劝劝这些学生。”
“不行。”
有些人手足无措。
辛亥革命之后,是有过不少的学生运动。但张学文人民党是革命党出身,这是第一次学生竟然是反对人民党的。这对于很多人民党出身的政府官员来说,真的是非常意外。
也让他们一时之间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因此想要妥协一下,但是张謇立马就否定。气呼呼地道:“甭管政府做的对不对,岂能因为一些小小的阻力,就朝令夕改。一旦我们如此,那么政府的威信何在,政府的威严何在。”
张謇是一个务实的人。
但他绝对不是一个新派的人。他年轻的时候,是想要进入官场,希望用官场的力量改变国家的落后。因此他虽然几次科举落第,但他还是执着的参加科举。不过随着他年纪越大,对于官场是越来越失望。
因此他开始推崇实业救国,他认为国家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实业的落后。
后来他开始接触新学,认为君主立宪制、认为立宪是中国能够变强的唯一道路。因为很快张謇成为了江苏立宪派领袖。但是随着满清一次又一次的伤害立宪派,而且看到革命党的革命有星火燎原之势,他就立马认为革命才能够救中国。
他的思想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变化的。
但这些前提都是,现实的变化。
张謇是一个极端的现实派。
他每一次的变化,都是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调整自己的想法,调整自己的做法。
正是因为如此,他看起来每次都能够走在潮流的前头。但他的思维其实并没有完全脱离旧式读书人的范围,只是他是一个非常理智的人,是一个非常理智的现实派。并不是他的思想跟上了目前的潮流。
所以在他的想法当中,官府就算错了,也不能因为这样的事情,就朝令夕改。
如果真的如此,那官府的威严何在?
因此他是坚决反对恢复蔡元培的校长职务。就算张謇和蔡元培有交情,私人关系很不错,张謇也不会同意。甚至按照他的意思来说,政府应该直接打压蔡元培才对。
煽动舆论,裹挟民意,来要挟政府,其心可诛。
“对,我们绝对不能让步。”
禹之谟也是硬邦邦的说话。
“我们的教育改革千难万难,这两年终于开始有了一些发展。如果这一次我们屈从于学生的压力,给蔡元培让步,那么我们两年的心血就完全废了。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件事情我们一旦让步,连我们后面的一系列教育计划都会功亏一篑。”
禹之谟负责建设发展委员会。
这个委员会的权利很大,从工业部、建设部、交通部、铁道部、水利部、农业部这些部门都在禹之谟的管辖之下。禹之谟虽然是副总理,但几乎和总理没什么区别。
相反总理陆征祥,只是负责外交部、统战部、妇联这些部门。
而且应该是总理和副总理要负责的公安部、海关、工商总局这些部门是副主席李根源在管理。
正是因为禹之谟管理这些建设部门,所以比谁都明白现在中国的情况。中国缺人才,特别是理工类的技术人才。现在好不容易改革,每年有三四千左右的理工类毕业生。再过两年每年有可能有上万的毕业生。这对于中国教育来说,是一次很大的改变。
但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大国,不要说一年上万的理工类毕业生,就是一年十万的理工类毕业生也完全不够用。
为了解决这个局面,张学文和禹之谟已经在教育部门投入巨资,开始创办很多的中专技术院校。让很多学生十五六岁的时候,就进入技术院校学习。
时间只有三年。
二十岁上下可以毕业,然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之后,就能够成为合格的基层技术员。
用这样的方式更快的培养技术工人还有普通的技术员。
这样艰难的情况之下,如果再次扩大文史类的专业,缩编理工类,那么之前的努力就真的完全白费。禹之谟岂会同意。
“对,不能让步。”
好多官员都是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