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学堂那边如何?”
“情况差不多。不过北洋大学堂那边学生少,从光绪二十一年开始到辛亥年,毕业或肄业生加起来也不过518人。每年的学生也不过几十人而已。”
张学文回去的路上,一直在考虑北京大学的事情。
因此也想了解一下北洋大学堂那边的事情。没想到中国最好的两所大学,现在竟然是这个样子。张学文想了想道:“静生兄,从现在开始你去了解一下直隶、山东、河南几个地方的大学,看看他们具体的情况。然后做一份报告给我。大学教育必须要正规化。一些地方士绅支持的大学,如果经费不足办不下去,都收归国有,国家来管。”
“钱的问题你们不用担心。”
禹之谟在旁边也是说话。
虽然张学文的新政府财政情况也不乐观,但是相比起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和袁世凯的北洋政府来说好了很多。因为张学文手上有西南五省的支持。
虽然西南五省在中国是落后省份,但张学文有严格的税收体系。财政收入不低。
而且张学文目前在整合直隶、山东这些省份,他们的经济可是比西南五省强大很多。只要这里制定严格的税收体系,财政收入绝对不会低。
加上张学文目前让熊希龄整合烟酒专卖,还有整合全国的盐茶、还有各地的矿产,这些都是收入非常高的项目。
当然还有这一次缴获袁世凯的善后大借款,也缓解了目前张学文的财政困境。
“对。”
张学文点点头。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张学文忍不住说出了这句话。然后自己也笑道:“一时感慨。伯棠先生,听闻你要废除中医。”
“是。”
汪大燮立马点头。
“中医者,巫术也。中国若要发展,这些不科学的东西必须要摈弃。我们有几千年的历史,但同样背负着几千年的负担。有些时候我们需要轻装上阵。中医,此等巫术就应该废除。”
张学文笑了笑。
汪大燮不是二十岁的小年轻,相反他今年已经是五十四岁,是满清官员出身。三十岁中举人,援例为内阁中书,升侍读、户部郎中。后又考中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
1902年任留日学生监督,次年,任外务部左参议。1905年开始担任驻英公使,又在欧洲各国考察宪政。虽然是洋务派,新派官员。但也是旧读书人。
可是竟然是如此的激进。
汪大燮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公开表示要废除中医的人。
“伯棠先生,任何事情都不能太绝对。我本人也认为中医有很多落后的地方,但把他直接否定,我认为还是不妥当的。我们可以去掉很多不好的东西,但同样也应该继承一些好东西。我对于中国文化的观点一直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哎——
中国太落后了。弄得中国的读书人自己都失去了对于自己文化的信心。
包括如汪大燮这样的人。
“可是,大总统。中医就是中国文化当中不好的东西,落后的东西。是最应该摈弃的东西。”
汪大燮很固执。
张学文点点头道:“伯棠先生,中医如何,我不知道。毕竟我不是学医的。但我想不应该简单、武断的直接否定中医。不过有一点我是同意的。中国现有情况之下,大力推广西医是正确的。”
“总统,我保留我的意见。”
“没问题。”
张学文笑了笑。
汪大燮的观点可能太激进,但却丝毫没有一点私心在内。因此直接道:“伯棠先生,既然你这么在意中医西医的问题。那么我准备在京城成立一家中国医科大学,不如就有你来主持如何?你在国外多年,肯定认识很多出色的医生。邀请他们过来担任学校的老师。”
“我?”
汪大燮愣住了。
“怎么,伯棠先生。舍不得教育部的位置?”
“怎么会。”
汪大燮摇摇头。他要是在意自己在教育部的位置,怎么会说要废除中医这样让中国学界哗然的事情。被很多人痛骂。他公开表示应该废除中医之后,被中国学界骂的是狗血淋头。
可是汪大燮一点不在意,依旧是我行我素。
“伯棠先生,那么就把这件大事交给你。”
“好。”
“不过,伯棠先生,你要答应我一件事情。”
“请说。”
“在中国医科大学,我要办一个很小的中医科。你可以继续保留你的观点,但你不能把你的观点强加给你的学生。如果中医是落后的,中医是不科学的,我相信中医会自然淘汰,而不需要国家立法禁止中医。”
“这……”
汪大燮犹豫了一下,但很快道:“我可以不把我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但是我希望中医科在我的学校是独立的,我不会打压,但也不会支持。”
“可以。”
张学文很喜欢汪大燮这样不做作,态度鲜明的人。
然后转过头看着范源濂道:“静生兄,那个要制作精盐的,是你的弟弟吧?”
“是。”
盐。
虽然中国制作盐的历史有几千年,但是目前中国的精盐市场都被外国人垄断。普通中国人食用的都是比较差的盐。目前,西方国家已明确规定,氯化钠含量不足85%的盐不许用来做饲料;而在中国许多地方仍用氯化钠含量不足50%的盐供人食用。因此,有西方人讥笑中国是“食土民族”。
而中国有钱人,都是用外国进口的精盐。
盐,盐的市场永远是最重要的。范源濂有一个弟弟,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化工之父范旭东。此人1900年去日本学习,在日本工业专科学校学习,后来进入了京都帝国大学。是日本继东京帝国大学之后,第二个帝国大学。在这里他学习化学。
毕业之后留在学校担任助教。
辛亥革命回国,在北洋政府担任铸币厂任分析化验员。但当时铸币缺斤少两,内部贪污受贿非常严重。所以范旭东一怒之下就离开铸币厂,去西欧考察英、法、德、比等国的制盐及制碱工业。
现在回国,想要办理精盐公司。
已经给政府打了报告,要制作精盐。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范旭东立马成为了大家攻击的对象。特别是英国人、日本人,他们可是掌握目前中国精盐市场。还有那些旧盐商的反对。
“他能制作出精盐吗?”
“能,一定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