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生,半年未见,你还好吧。”
南洋商团。
来了一大堆的南洋富豪。有不少人的资本,远远超过陈嘉庚。就如印尼糖王黄仲涵,马来西亚“锡矿大王”、“橡胶大王”陆佑等人。
这些人的资本额都是相当强悍的。
这一次来的南洋商团,这些人的资产加起来估计能有七八千万,甚至达到上亿也说不定。跟江浙地区的商团相比,也一点都不逊色。或者可以说,从流动性的资本额来说,他们有可能还超过江浙商团。因此张学文回到长沙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和这些南洋商团谈谈。
陈嘉庚在这一批南洋商团当中还是小字辈。
“巡阅使,你好。”
陈嘉庚也是和张学文问好。
陈嘉庚他们是从南洋坐船到上海,然后从上海经过湖北来到湖南。虽然西南这边,包括湖南经济都是偏弱的。但是进入湖北,进入湖南之后,陈嘉庚他们最大的感受就是,两湖地区非常稳定。
相比起其他地方还有些混乱,两湖地区有勃勃生机。
他们来了之后,因为张学文刚从云南进入贵州,因此他们受到邀请去看了看株洲的建设。看完之后,这些人都是非常惊讶。同样他们都看到了商机。
大商机。
西南五省是穷,但是这地方人口多。加起来有一亿两千万的人口,一旦开始发展,到时候所需要的一切都是商机。对于这些南洋富豪来说,他们是真正的经历过苦难。
就如陆佑,早年因为太穷,是当做“卖猪仔”卖到马来西亚的。在那里什么活都干,才慢慢的明白怎么挣钱。经历几十年的努力,才有了现在号称“锡矿大王”,号称是“橡胶大王”。
这些人很多都没有多少文化。
靠的就是拼搏、韧劲,加上出色的眼光。对于捕捉商机,这些人个顶个都是顶级大人物。在湖南虽然是短时间,但他们已经是感受到了西南这边的勃勃生机。
修铁路、城市发展、工业发展,这里面关系到的商机让人眼红。
“几位愿意到我们西南这个偏僻的地方投资,我代表西南亿万人民感谢几位。”
只要给钱都是大爷。
因此张学文并没有任何的倨傲,当然现在的张学文需要这些资本,更是不可能倨傲。相反张学文非常谦卑,希望这些人能够在这里留下更多的资金。
“巡阅使,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问,不知可否?”
坐在几乎是最下面的黄奕住开口。
对于这一批南洋商人的资料,张学文和他们见面之前已经是看过。这位黄奕住算是这一次南洋商人当中,资金实力比较差的一个。
今天来的这些南洋商人,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工厂,自己的庄园。
要么是拥有大片的土地,在那里种植各种挣钱的东西。要么就有自己开设的矿场。但是黄奕住不是那样的人。黄奕住是一个批发商,一个中间商。
此人是从一个小贩开始做到现在上百万资金的大富豪。
他的公司主要做糖的生意。从中小制糖公司当中低价买过来,然后批发给其他各地。因为这几年糖价格是稳步上升,因此在这中间他挣了很多钱,身价三百万。
已经是相当厉害。
毕竟他是白手起家的。而且这一次来的南洋商团不少人都是五十多岁,快六十岁的年级。很多都是在南洋奋斗四十年。但是黄奕住才四十三岁。去南洋的时间也不过二十六年,而且是十六岁就去南洋开始挣钱。
“黄老板,请讲。”
“当年孙先生在南洋发行过革命公债,许诺买十银元,偿还一百银元。当时孙先生说过‘此于公私皆有裨益,各有咸具爱国之诚,当踊跃从事,比之(向清政府)捐顶子买瓴枝,有去无还,洵隔天壤。且十可报百,万可图亿,利莫大焉,机不可失也。’。”
南洋商团几个人脸色都是一变,明白黄奕住要说什么。
而坐在上面的张学文是紧皱眉头。因为黄奕住说的事情,张学文也是有所耳闻。当年孙中山手中没钱,但是想要革命就需要海量的钱。
对于孙中山来说,维持同盟会这样一个组织需要钱,宣传革命办报纸需要钱,起义购买武器需要钱,给那些会党武装军费需要钱。
反正到处都需要钱。
但孙中山本人并没有什么钱,因此只能是发行革命公债。
可是他吹的有些大。
竟然表示买一还十,也就是十倍的利。这简直是比高利贷还要高利贷。
孙中山在南洋多年,从南洋不知道借了多少钱。估计把钱都算起来应该有几十万,甚至有上百万也说不定。要真是按照买一还十,那就是要还几百万,还上千万。
这是多大的一笔钱。
大家都看到张学文皱眉,因此有些人给黄奕住使了眼色。希望黄奕住不要继续说下去。可是黄奕住好像是完全没有看到其他人的表情一样,继续道:“孙先生还许诺在共和国建立之后,按照分等级的办法给人们以特殊的荣誉和利益:购买100元中国币者,保证公民资格;1000元者,享有经营企事业的优先权;这样依次递升到100万元,就可以获得对公园的冠名权并树立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