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你们好。我的英语说的不好,请你们多多谅解。”
来了两个人。
虽然都是华人,但是两个人汉语说的都不是很好,甚至其中的一个人连一丁点的汉语都不会说。还好这里是武昌,张学文的总指挥部也需要和外国人打交道。
虽然张学文本人不耐烦见外国人,但是总指挥部毕竟有专门和外国人沟通的部门。汉口那边那么多外国机构,每天都会过来和张学文这里谈判。甚至有很多外国人到张学文这里寻求保护。
因此这里是不缺少各方面的语言人才。
今天来了两个人。
一个是叫陈友仁,另外一个人叫伍连德。
对于陈友仁,张学文不认识,也没听说过。听他们的介绍,陈友仁是一个律师,而且还是相当出色的律师,钱还不少。在外国生活还是相当不错的,属于精英阶层,是上流社会的一个人。
而此人听到长沙起义之后,立马结束度假来到了中国。甚至连老婆孩子都没有告诉,弄得张学文都目瞪口呆。
而另外一个人却是大名鼎鼎。
张学文着急的从陈嘉庚那里离开,来到这里就是因为这个人。此人名字叫伍连德,出生在马来西亚。十七岁的时候到英国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留学,毕业之后在圣玛丽医院实习。1902―1903年在英国利物浦热带病学院、德国哈勒大学卫生学院及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实习、研究。后返回原马来亚,在吉隆坡医学研究院从事热带病研究。
1907年应邀赴英国伦敦参加由神学博士文英兰主持的禁鸦片烟会议。后接受清政府邀聘回国任教,担任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副校长职)。
也开始了他和中国的缘分。
1910年12月东北发生鼠疫大流行,清政府任命伍连德为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到哈尔滨进行调查、防治。1911年4月出席在奉天(今沈阳)召开的万国鼠疫研究会议,任会议主席。
而今年的伍连德才三十二岁,但经历非常丰富,是相当知名的医生。
这个人目前来说,不敢说是中国医学界的权威,也绝对是非常出色的人才。是当年的直隶总督袁世凯专门聘请的大才。
满清朝廷对于伍连德也是相当的器重。
张学文对这样的人才也是非常渴望的。
这可是剑桥大学的博士生。未来中国的医学发展也会越来越快,需要更多的好医生。张学文也已经在着手,想要办一个医科大学。可是办个医科大学,张学文什么都不缺,就缺足够的老师,却足够的现代医生。
如果有伍连德这样出色的人才,那就方便很多。
毕竟西医在中国的发展时间有限,目前来说中国的现代医疗体系根本就没有建起来。张学文正缺少这方面的人才,伍连德就过来了。
只要留住伍连德,那么以伍连德的人脉,还可以引进很多欧洲医生来中国。既可以担任学校的老师,也可以成为医院的医生。
而且战争的时候,更是需要大批的军医。
伍连德来的正是时候。
“不,你的英语已经很好。”
其实张学文的英语是真的一般。
如果不是张学文有些底子,加上在担任湖南巡警道的时候学过一点,因此还能简单应付。
“两位要见我是……”
“希望将军不要怪责。我们两个人在伦敦听说这边的消息,所以才会赶了过来。我们虽然都出生在国外,但我们也是中国人。”
“不,怎么会呢。你们能来,我只有高兴的。”
张学文怎么会嫌弃他们。
不说伍连德这位,就说旁边那个没有听说过名字的陈友仁,这在现在的中国也是非常稀少的一类人。毕竟陈友仁可是正儿八经在外国当律师的,而且还是生活比较富足的律师。
中国那么多人到国外学法律,人家本身就是在外国当律师的。
当然张学文是一点都看不上他在国外学的法律。因为中国的法律有上千年的历史,和英美法律体系完全不同。中国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移植。
中国对于陈友仁感兴趣的是,这可是非常了解西方的人。
而且还是律师。律师有一个很不好的名字,叫讼棍。当然这个是中国文化体系下,当年很多人对于讼师的一些贬低。但更多的意思就是表示,这群人能说会道,能把死的说成活的,能把黑的变成白的。中外的律师都一样。
中国是必须要和外国人打交道。毕竟这不是几千年前,虽然还不是世界一体化,但已经很难有国家不跟世界打交道。而有一个熟悉外国法律的人帮忙,那就是事半功倍。现在的中国就缺少这样的人才。
“我们现在就需要两位这样的人才。不过恕我冒昧。伍连德先生,我记得你几年前是被北洋军的袁世凯聘请到天津的。现在袁世凯复出,你怎么不去他那里,反而来我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