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汉祥。
今年才二十三岁。
不过目光如炬,真的是如此。和他谈了一下之后,很多复杂的问题,他能够直指本质。张学文现在需要邓汉祥这样的年轻参谋,来充实自己的参谋团,幕僚团。
所以才会任命他成为自己的副官,其实就是自己的秘书。
“鸣阶,你在武昌多年,对于武昌不少人都认识。我想问问你,这武昌我们是打下来了。但是现在汤化龙、黎元洪他们想要另组一个政府机构,你说说应该怎么办?”
邓汉祥是贵州人,只不过来湖北读书而已。
因为张之洞的原因,湖北成为了长江下游很多省份的中心。很多学生都到武昌读书,这里面有湖南、四川、贵州、广西、云南都有。
湖北的学校,真是各个省份的学生都有。
就如北方的学生都去北京、天津读书一样。
“其实吓唬吓唬就行。”
“吓唬?”
“是。”
邓汉祥年轻。但是看到张学文如此器重自己,连这样的大问题都问自己的意见,心里非常感动。邓汉祥的家族在贵州是豪门望族。
从这样的家族长大,虽然有很多便利的条件接受外来的思想。但也有不少旧思想。
如士为知己者死。
“现在情况这么混乱,年轻学生情绪如此激动。稍微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让这些年轻学生炸锅,甚至会做出一些激烈的反应。汤化龙家大业大,一旦真的有风吹草动,他一定会逃跑的。”
“逼走他?”
“是。”
张学文点了点头,并没有说话。
邓汉祥的说法和张其锽相差不多。他们都认为汤化龙这样有钱有势有名望的人,绝对是惜命的。和革命党那些不顾生死的年轻人相比,汤化龙他们缺少的就是血气。
吓唬他,让他逃离湖北。
不过张学文并没有听从他们的话。毕竟汤化龙这样的地头蛇,就算是逃离了武昌,以后有会随时回到武昌。毕竟这里是他的根基。
“鸣阶,还有一件事情想听听你的意见。”
“是。”
“最近共进会的孙武、焦大峰他们开始和汤化龙合作。而刘公、居正、张振武等人则是反对孙武这样的举动。我现在很想争取刘公他们,可是不知道找谁说服他们比较好。”
这是张学文一直考虑的。
张学文是湖南人,带来的部队大部分都是湖南人。和共进会没有多少关系。本来这个时候应该是刘道一、谭人凤他们跟共进会谈,他们和共进会才最熟悉。
只不过谭人凤现在做同盟会西南支部的秘书长,目前和川湘滇黔四省同盟会的领导每天都在讨论,都在进行磨合。而刘道一担任同盟会西南支部组织部部长,目前正在统计同盟会西南支部会员的具体人数和资料。
随着革命的胜利,川湘滇黔四省的会员,都需要在组织部登记资料。
因此张学文在武昌实在是找不到能够和刘公他们谈判的人选。而且张学文希望不是自己这边的人出面,而是和张学文不相干的人出面说服他们。
“总指挥,有一个人非常适合。”
“谁?”
“陈调元。”
“这名字好熟悉。”
张学文想了想,这不就是那天被王天培他们围攻的几个人之一。当时记得说陈调元是武汉陆军中学的地理老师。
“他不是离开武昌了吗?”
“本来是准备回北京,不过留了下来。听到我担任总指挥的副官,希望总指挥给他一个机会。”
“他认识刘公?”
陈调元,到底什么人物张学文不认识。但当时其他学生都瑟瑟发抖,而陈调元却面不改色,给了张学文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不,他认识张振武。他能说会道,而且他和北洋军关系很深,和总指挥这边没有关系。更容易得到张振武他们的信任。”
“北洋军?”
“是。”
听着邓汉祥的介绍,张学文才明白陈调元为什么要离开武昌。陈调元本身就是河北人,十六岁的时候就在北洋军创办的保定参谋学堂读书,当时的总办是段祺瑞,提调是靳云鹏。
属于是段祺瑞和靳云鹏的门生。
十八岁毕业参谋学堂,成为了北洋军的一个哨官,也就是排长。
二十岁保送进入保定军官军校,二十一岁毕业成为了北洋军的队官,也就是连长。二十二岁,也就是1908年的时候,陆军部成立武昌陆军中学堂。陈调元被调入武昌陆军中学的教官。
如果不是进入武昌陆军中学担任教官,以他的升官速度,还有他的出身来说,早就是北洋军的营官。而现在的陈调元也不过是二十五岁,绝对是年轻有为。
“好。鸣阶,你跟陈调元说。只要他能说服张振武,总指挥部的参谋团还有位置,他可以成为直接对我负责的参谋。”
人才永远都不嫌多。
就在张学文为了孙武,还有湖北立宪派领袖汤化龙,还有湖北会党头疼的时候,湖南也同样出现了会党、士绅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