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总指挥好。”
开了军事会议之后,张学文立马以同盟会西南支部负责人的身份,开始和文学社见面。和共进会不同,文学社的几位大佬大部分都在武昌这里,也都参加了这一次的武昌起义。
王宪章、熊炳坤、吴兆麟、张廷辅、彭楚藩、龚霞初、杨载雄、夏国瑞、唐牺支。
这些都是文学社的骨干。
这个时候就能够看出湖南人在湖北新军当中的活跃程度,也可以看出湖南人在文学社的地位。这些人里面包括龚霞初、杨载雄、夏国瑞、唐牺支都是湖南人,而且是常德人。
这些人大部分都和蒋翊武关系很好,因此也都认识刘复基。
其实现在的文学社,湖南人的影响力已经比历史上低了不少。因为历史上文学社的负责人蒋翊武、刘复基都是湖南人。只不过蒋翊武和刘复基现在都被张学文截留,留在湖南革命。但就算是没有蒋翊武和刘复基,湖南人在文学社依旧是占据很大一部分。
这次的会议,因为是同盟会和文学社的会议,因此来的人不算很多。张学文、刘复基、张其锽、程子楷几个人。
文学社也是比较困难。
因为他们虽然组织能力很强,整个湖北新军大半都是他们文学社的人。其他人就算不是文学社,也和文学社相当友好,愿意听从文学社的命令。可惜文学社的几个领导,他们名气太小,地位太低。等到聚合了这么多人之后,根本就找不到一个能够领导的人。
因此吴兆麟、熊炳坤他们才会临时担任部队的指挥官。
这是文学社的尴尬。
但这正是张学文喜欢的。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够领导群雄的人物,所以给了张学文巨大的机会。如果文学社有压得住阵脚的人物,那么湖北新军就会成为文学社直接控制的武装,到时候就非常难办。同样张学文非常欣赏文学社的这些领导。
能够在湖北新军,在没有什么高级军官的情况之下,就能够发展这么多会员,这样的组织能力正是同盟会非常需要的。
因此张学文的想法很简单。
必须要吸收这一批文学社的会员,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控制湖北新军。
所以才有了这一次的见面。
“几位,对于文学社的发展,我还有我们同盟会西南支部的所有人,都是叹服不已。你们是真正的英雄。”
“不敢。”
王宪章站起来,摇摇头道:“总指挥领导西南革命,一举促成三省革命,海内共知。我们连武昌都没有拿下,惭愧惭愧。”
“我们湖南只是基础好一点。湖南革命能够成功,只是因为前人打下的基础好而已。我本人是摘了果实。”
张学文也是谦虚。
不过张学文越是谦虚,文学社几个人对于张学文的印象就约好。他们这一批人都是非常年轻的,有不少只是二十来岁的年轻人。
现在的他们脑海里只想着革命。
张学文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最值得学习的人。因此看到张学文这么谦虚,他们反而更加尊敬张学文。
“王会长,我今天想要和文学社见面,是为了讨论一件事情。”
“请说。”
“我说的话,希望在座的几位不要误会。我的想法是我们革命的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推翻满清,建立共和。以前我们在湖南革命,你们在湖北革命。可是现在我们成立两湖联军,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合作起来,一起努力。”
张学文话刚出来,王宪章和其他文学社头头互相看了看。然后王宪章笑着道:“总指挥,这个问题我们早就谈过。这次在武昌失败之后,我们也考虑很多。我们早就有这样的想法。同盟会是全国革命党的领导者,我们文学社有意加入同盟会。”
张学文是再次惊讶。
文学社?
这个组织张学文真是不知道应该怎么评价。说他们幼稚,但他们的组织能力比谁都强。但他们却一点不关心领导问题,轻轻松松就把领导权交出来。
就如和共进会的合作也是如此。
明明是文学社占据上风,但起义的领导权依旧在共进会当中。起义的指挥部大部分都是共进会的人。文学社的人,只关注怎么起义、怎么发动新军,并没有几个人去关注领导权的问题。
现在文学社这样,双方合并基本上没有任何的问题。张学文是非常重视文学社的这些人。张学文的要求是文学社整体进入同盟会西南支部,成为同盟会西南支部的湖北分部。
虽然想要把文学社和同盟会完全合并在一起,还需要一些时间。但文学社已经是把他们的会员名单交给了张学文。
“宪章兄,以后我们就是一家人。”
“对。”
这次的会谈算是其乐融融。
张学文吞并了文学社,以后在湖北有足够的实力,而且可以直接控制湖北新军。同样文学社进入了同盟会之后,直接和同盟会有了联系,不再是以前那样被人轻视的小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