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结束,朱棣率先离开,之后是众臣有序退离。
秦锋还没挪窝,马和便又出现了,脸上挂着笑,道:“秦侍讲,陛下有请。”
这是因为他刚刚的解围,要褒奖他了?
秦锋应答后,随着马和进了华盖殿。
许是因早朝的事,朱棣心情并不好,脸黑的跟锅底似的。
秦锋小心翼翼,尽量避免朱棣把气撒在自己身上,受了无妄之灾。
行礼之后,姚广孝率先问道:“燕军进城至京已有半年之久,锦衣卫以雷霆手段也已惩治了不少建文余党,以你之见该如何避免类似之事?”
姚广孝既能唆使着朱棣造反,并辅助着朱棣以一藩王之力打下天下,对于后续所出现的这些问题怕早就已经预想到解决之法了,问他这个问题,更多的怕还是处于考校的心思。
既是考校,那就有必要说到朱棣和姚广孝满意。
燕军进京不久,朱棣便把北平该为北京,之后更是大刀阔斧的修建皇城,所有的一切都在为迁都做准备。
如此迅捷,朱棣在骑起兵之初怕就做好迁都回北平的准备了。
不管怎么说,朱棣的根基是在北平。
简单思索后,秦锋脱口而出,回道:“臣以为应迁都。”
此言一出,姚广孝和朱棣相互对视,脸上具有惊诧。
秦锋紧接着又道:“北平乃陛下龙兴之地,陛下根基也在北平,迁都到北平,陛下再以科举吸纳人才,迅速组建起自己的班底,到时满朝文武效忠的只有陛下。”
现在的文武百官,有一部分是洪武朝留下,另一部分则是由朱允炆科举选拔,只有很小一部分或是朱棣北平班底,或是靖难归降。
前两部分的人都曾受朱允炆恩惠,这些人即便归降了朱棣,对朱棣的忠心却也远远不够。
若想让这些人的归附心更强,但只能是到朱棣自己的地盘之上。
在朱棣和姚广孝略显惊诧的眼神中,秦锋又继续道:“其实迁都并非只利于陛下自己,太祖高皇帝在世时就曾有迁都的心思,不也还曾遣懿文太子对迁都的热门之地做过考察吗?”
秦锋做了朱瞻基侍讲,也有资格查阅皇家的一下书籍资料。
这不仅包括不少宫中的珍藏的稀世珍本,也包括了本朝的一些史料记载。
不过,没过去即便的事情,不用查也有人知晓的。
紧接着,秦锋又道:“应天府乃大明建国之地,若非情不得已,太祖高皇帝又岂会生出迁都之心,可惜懿文太子考察途中染病薨逝,太祖高皇帝再无迁都之心,可大明的却依然还存在着。”
朱标薨逝,朱元璋的着重点放在了定立储君之上,哪有心思再谈迁都。
二十几年的时间,勋戚朝臣早就在应天府经营起了人脉,谁又愿意轻易迁都,若把迁都和册立储君之事同时进行,即便是壮年时的朱元璋也会应顾不暇。
秦锋此言刚出是让朱棣和姚广孝吃了一惊,说了这么多之后,两人也早就接受了。
姚广孝笑着,道:“哦,那你说说太祖高皇帝当初为何非要迁都?”
这下可确认无误是考校了。
秦锋嘿嘿一笑,道:“还能因什么,自然是应天府不足以控制北元,若不在北疆增兵,必会使得北元鞑子南下牧马如履平地,若在北疆增以重病,有有可能出现唐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唯一的办法只能是往被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以天子精兵控制北疆。
倘若北元鞑子敢踏前一步,天子不仅可立刻领麾下亲卫精锐披坚执锐上阵杀敌,在局势不利也可立即南迁,不过臣以为我大明儿郎,即便天子也当有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风骨。
当外辱掠我疆土,我大明要么拼死抵挡,为我百姓筑起最后一道屏障,以一腔热血敬告天地祖宗,绝不可南迁苟且,偏安偷生。”
说到此,秦锋略显激动。
大明十六帝的确很另类,各有各出乎于寻常的不同之处,但像朱祁镇那种土木堡被俘,骑着猪给也先到处扣关门那绝对是另类中的另类。
就是这样的人,被也先放回来后竟还能再当上皇帝。
姚广孝虽有神机妙算的本事,却也想不到秦锋如此激动的原因是什么,也只把此当成了少年的血性而已。
“你小子倒有几分先知先见的本事。”
朱棣对秦锋所言不置可否,只问道:“你以为高炽几人中从可堪为储君?”
这问题怎也来问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