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三章 我们好像是掌握了一种超级恐怖的技术!(1 / 2)

王浩第一次感到了迷茫。

以往的实验过程中,结果往往都是在预料之中的,即便出现数值偏高的情况,他也能知道具体代表了什么。

现在不一样了。

微米级颗粒性材料支持的直流反重力实验,所制造出来的反重力场强度大大出乎意料。

他本来预计只在23%-28%之间。

这个数据已经很高,足以制造出强度超过十倍率的F射线,可最终的数据达到了33.433%。

在反重力场强度18%的情况下,通过强压缩以及内部的核反应,就能够制造出超过7.5倍率的f射线。

33.433%,是什么概念呢?

那么最终制造出的f射线强度,和反重力场强度数值会呈现什么样的关系呢?

指数级?

受限的幂数级对比关系?

又或者是正比关系?

王浩暂时无法做出判定,主要是因为没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支持,直流反重力是一种新的技术。

直流反重力最开始是依靠高压混合材料实现的,后来则是依靠一阶铁的超导材料实现,但总计实验的材料也只有两个,内部进行微型核反应的能源支持,更是只有一次实验。

如此稀少的实验次数,数据自然没有参考意义。

王浩轻轻摇了摇头,“以此支持制造出的f射线,强度是很难说的,还是要看实验了。”

廖建国听的有些惊讶。

在以往的实验和研究中,王浩对于结果都很有把握,他的预计和实验结果不会存在太大的偏差。

现在竟然也没有概念了?

廖建国都感觉很有意思,他顿时说道,“看来还是只能实验了,到时候激发出f射线再进行测定就可以了。”

“测定也很难。”

王浩摇头道,“我们无法对于十倍率以上的F射线强度进行测定。”

廖建国想想点头道,“也对,我们对于强度的测定,都是参考强湮灭力场,现在强湮灭力场的上限只有8点多,别说10倍率,即便是9倍率,也只能以材料磁化反应数据来粗略进行估算。”

“如果超出了10倍率,磁化反应数据也不准确。”

王浩道,“因为特异反应,升阶元素的特异反应,会大大影响磁化反应强度,而且到了10T以上的磁场强度……没有办法。”

他说着摇了摇头。

然后仔细想了一下,问一下廖建国,“你觉得呢?直流场力强度和F射线强度,具体是什么关系?指数、幂数,还是正比关系?”

“这个……”

廖建国当然不知道,“王院士,你都不知道,我也不敢乱说啊。”

“你猜一下。”

“猜?”

“对。”

“好吧。”廖建国想想道,“我觉得应该是正比关系吧?场力强度越高,激发出的F射线强度越高,当然,前提是其他条件一致,包括干涉磁场,内部热源能量都是一致的。”

“在18%的场力强度上,能激发出7.5倍率的湮灭力场,34%的强度,大概……不到14倍率?”

他仔细分析的说着,越说就越觉得有道理。

王浩轻轻的点头,发现没有反馈到任何正确结果,顿时叹气道,“你说的也很有用,最少排除了一个错误答桉。”

“什么?”

“没什么。”

王浩拍着廖建国的肩膀,认真道,“加油吧,廖教授,接下来一段时间,你可有的忙了。”

他说完补充了一句,“核聚变研究那边也会找上你们。”

“这个我知道。”

廖建国回答了一声,脑子里还在想着刚才王浩的话。

排除一个错误答桉?

难道王院士是觉得我的分析不对?

怎么可能!

王院士也不知道具体情况,等完善了设备并激发出F射线,到时候,再看看谁才是对的!

……

现在的实验结果,代表着f射线以及关联的强湮灭力场技术,都将会迎来重大突破。

33.433%,也只是刚刚开始而已。

微米级颗粒性材料制造技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们所制造的颗粒性材料,颗粒的平均尺寸也只在100微米左右。

伴随着相关制造技术的提升,后续肯定能制造出精度更高的颗粒性材料,也就代表能激发更强的直流反重力场。

“不只是激发f射线,到时候,内部形成的湮灭力场薄层,强度都可能超过10倍率。”

“到时候,肯定会有一大堆的成果。”

“也许能发现更多的升阶元素?或者是其他发现……”

“……”

王浩对此非常的期待。

遗憾的是,真正进入到实验还需要等待,因为设备的完善需要时间。

他们进行的只是直流反重力实验,基础材料只是放在了位置上,想要进行下一步实验,就必须制造稳定的设备。

稳定的设备,才能够在内部激发微型核反应堆。

在完善设备之后,他们还需要在外层加装螺旋磁场,整个实验装置做下来就是一个不小的工程。

好在f射线的研究,获得了资源的重点倾斜。

不管是人员、设备、材料都是优先供给的,但想做好设备也需要超过两个月时间。

接下来就是f射线实验组的工作了。

王浩并不需要留在实验基地,他只需要等待设备完善,再过来参与F射线激发实验就可以了。

他回了西海大学。

本来是想休息一段时间,过一下轻松悠闲的生活,可还没有过上两天,就有个核工程研究所的小组找了过来。

小组带队的是王烨。

王烨负责核聚变论证研究的事务,带队找过来是和王浩谈一下‘氘氘反应的点火测试’问题。

核聚变项目论证可不是纸上谈兵。

科技部门审批了十亿经费,大部分都是用来做实验的,他们需要通过真实的实验来强化理论基础。

氘氘反应的点火测试就是很重要的实验。

这个实验是要测定具体多高的反应强度,能让氘氘反应自发的持续下去,而不会中途停止。

核工程研究所的小组接了项目。

汪百川就是项目的负责人,他并不是自己做的申请,而是王烨和汤建军商议后直接分配的。

原因很简单,有资格研究‘核聚变爆炸’的学者很少。

汪百川是其中出类拔萃的,他还真实参与过氢弹爆炸的实验,而大多数同领域的学者,都可以归在‘理论派’,根本就没有类似的经历。

一群人找到了王浩以后,王烨就对实验做了说明。

汪百川的性子有些急,他直接问道,“王院士,我们真能实现点火氘氘反应吗?”

氘氚反应,是主要的核聚变方式,也是氢弹的制造原理。

氘氘反应,则是一种氢核聚变,是太阳产能的主要方式之一,同时,点火要求非常的苛刻。

人类还没有实现过氘氘反应的点火。

从理论上来说,需要加热到十亿摄氏度,才能够让氘氘反应自发持续下去,也就是实现点火要求。

汪百川接到项目以后,都感到不可思议,他无法想象怎么样实现氘氘反应的点火。

这个研究还不是实验室环境,而是要在常规环境进行氘氘反应的点火,让反应自发持续进行下去。

以此,才能收集到足够的数据。

如果换做是氘氚反应实验,就可以理解为‘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小型氢弹爆炸实验’。

王浩笑道,“是否能实现氘氘点火,我只能说从理论上是可以的,因为我们没有具体做过实验,但是我个人相信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