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实在是不能接受,儒学文章出众的人居然比不上算学出众的人!
可在张贵看来,后来成为明末清初数学家、军事理论家的揭暄,的确比吴伟业这种文采出众的人更有价值,所以,执意让揭暄成了状元。
但吴伟业不知道的是,现在在南方的吕缵祖有多么羡慕他。
吴伟业违心的在琼林宴唱和了几句诗词,违心的奉承了变法之益处后,就回了家。
而在回家的路上,吴伟业在看见京师许多工匠百姓也穿着华服出现在大街上,甚至还在他的马车外面讨论着什么徐光启与张国舅奉旨合编的新书《大百科全书》时,更是心凉
“杂学横行,礼教大坏,庶民工匠亦着锦衣,这样的太平盛世,简直不伦不类!如此世道,百姓亦能着绸,则我等官绅士大夫着绫罗绸缎还有何意义!”
吴伟业决定了,他在做官后,也不必再积极于仕途,有个官身后,编编史册写写文章就行,只等将来天下变了后,再一展自己的抱负。
而他决定在完成科举大业后,写的第一篇文章就是挖苦杨嗣昌,挖苦杨嗣昌弃文从武,自甘下贱,进而暗讽当今士大夫羸弱无能,竟为了个人功业,还助纣为虐,积极帮助昏君奸臣灭理学灭旧制!
“冲冠一怒为新法!”
杨嗣昌在看见吴伟业在报刊上写颂大明第一勇士的一篇文章,以及在文章末尾附上的赠予他的诗后,当即切齿将报纸撕了个粉碎。
而他也知道,这一切都是张国舅导致的,便暗骂道“这个国舅爷,真是杀人不见血!但他,总不至于知道我杨嗣昌心里现在成为大明第一勇士的真正滋味吧?”
“这个吴伟业的文采果然斐然啊!像这种夸赞我大明第一勇士的文章就要多发,也算是把杨嗣昌这个作为弃笔从戎、弃文从武的典范,宣教的更加深入人心,使我大明读书人能真正恢复汉唐之风,如班定远,如汉之终军!”
张贵自然知道杨嗣昌的真正心情,但他偏就是装作不知道,还常常夸赞杨嗣昌的勇武,搞得天下人都以为杨嗣昌投在了他门下一样。
“鼓励士子尚武,确是利于眼下对外开疆惠民的国策。毕竟,将来许多士子在录取为官后,大部分是要去南洋这些新设的疆土为官,如果只是善治民不善治军,那就很难起到为大明守土保民的责任。”
袁可立这时候补充起来。
作为吏部尚书,他已经发现眼下大明需要外派的官员缺口很大,且对新增疆域的守土官,在个人体质与军事素养方面的确有很高的要求,也就在这时候提了出来。
张贵也跟着道“何况,如今各处疆域主要是海路相通,这不比陆地,很难预料到会不会有一支海寇突然出现,这就更需要为官者能更善于指挥兵事。”
袁可立点点头,又道“不得不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