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奇瑜此人是进士出身,典型的文人(这点很重要,在明朝为了防止武将造反,都是文官统兵,武将负责实施。),而且即便在当时,此前他的名声也是很小的,看起来有些不靠谱,不过此人的本事却相当大。
《明史》记载,崇祯五年,其巡抚延绥,擒却头目百七十七人,六年,延水流域群盗尽灭。请注意,擒拿的头目就一百七十多人,那时他手上的兵不过两千人。
当时,明军对流寇保持优势,又有这样的猛人负责全面剿寇,很多人认为,流寇的日子差不多到头了,而事情开始的发展也是朝着这个方向来的。
陈奇瑜一上任,就四面出击,打的流寇鬼哭狼嚎,湖广一时大盗几尽。而他对流寇的作战也不是随意为之,颇有一套系统,逐渐的将流寇的主力撵到了一个地方,力图围而歼之。
这个地方就是这次围剿的主战地—车厢峡。车厢峡位于今天陕西平利县内,长四十余里,四面山石陡峭,中间通道极为狭窄,易入难出。
说白了,就是前后山口一堵,甭管兵力有多精锐,装备有多齐全,都是死的份。而当时流寇的主力部队七八万人就来到了这个绝地,结果可想而知。
明军将山口一封,站在山上又是往下扔石头,又是往下扔火把,僵持了几十天,流寇死者过半,活着的更惨,人无粮,马无草,弓箭尽失,偏偏又下了二十天雨,可谓是十死无生,此刻只要明军发起进攻,大功即可告成。
而日后明朝的掘墓人李自成就在里面。就在这毕其功于一役的时刻,流寇过来请降了,笑话,折腾了这么多年,现在好不容易把你们全围住了,投降?早干嘛去了。即便是一般人,估计也不会同意其投降,但陈奇瑜同意了。
三万六千余流寇因此假降逃脱,大错就此铸成。这些人可不是刚刚反叛的农民,而是长年与官军斗争残存的精锐,经此艰苦考验,已有趋向职业化军队的水准,华丽的完成了由寇到军的转变,原来一直被官兵追着打,现在基本可以和官兵对着打。
可惜官兵基本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失利罢了,原来怎么打,现在还怎么打。
不久恶果显现,陕北悍将贺人龙被李自成击溃围困,猛将曹文诏战斗中被逼挥刀自尽,洪承畴,左良玉等名将畏敌不战。
仅仅第二年,明朝中都凤阳失陷,连朱元璋祖坟也被农民军刨了。至此,明朝再也没有机会,也没有能力将农民军全部剿灭。
虽然目前来说,明军对农民军还有优势,但是国内大规模的战争消耗钱粮无数,财政已经面临破产的窘境。
加上目前正处在小冰河期,天气异常,粮食欠收,连年自然灾害不断,导致国库空虚。
官府为了应对北方的战事,不顾百姓疾苦,不但不对农民百姓减税,还随意增加各种名目的赋税,横征暴敛,搞得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纷乱四起。
此时的明朝军队早已成了一群只知道搞钱的恶吏,对付老百姓手段一套一套的,叫他们以命相搏对付山贼根本想都别想。
同时明朝朱家的皇子皇孙也越来越多,国家很大一部分钱都落入了这些皇亲国戚手中,又由于崇祯皇帝好大喜功,被人一通忽悠,大笔一挥,免除了商业赋税,这就让朝廷的收入雪上加霜。
这样以来,朝廷赋税全部落在了农民的身上,朝廷只能通过不断增加税收来维持战争支出,弄得老百姓苦不堪言。
而那些用大量银子堆出来军队此时早已腐朽不堪,几十万的军队,真正有战斗力的不过是将领花大价钱培养起来的家丁。
明朝开国时期,在军队主要实行的是卫所制度,以军屯作为军队后勤粮草来源,又用开中法鼓励商人运粮到边境或者就地形成了“商屯”,保证了边关军队的粮食来源。
但是问题来了,封建王朝永远摆脱不了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土地兼并,而在明朝不仅仅是大地主兼并自耕农,兼并土地的还有亲王郡王,军事勋贵,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