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世家和学子相互勾连对朝廷好吗?当然不好
朝廷就规定,明经和进士这两科是常科,一年考一次,其他的科目是制科,三年考一次,这样学习其他科目的学子就不用来京城赶考,或者住在京城。
但是,有用吗?刚开始是有用的。
后来...人们发现,常科一年一次,我就学常科,高中做官不香?学什么法律!
从此,其他科目的应试者越来越少,大家一拥而上都去学明经或者进士。
可以说,这一变化流传上千年。
进士、明经这两科,由于进士科比较简单,一般只考诗赋,而每年考中的人很少很少,不需要皓首穷经,魏晋风度犹在眼前,所以此科犹清贵。
对此,崔峪是嗤之以鼻,什么清贵,不就是想干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吗!顺便还要拉踩别人。
如果让崔峪享受这个待遇,他比谁都跑得快。让他考进士科,那他不考,因为考不过。
古代作诗是非常正式的事情,作为科举一个重要科目更是如此,不是那种随便一个初中生都能捣鼓两句的打油诗。
韵书了解一下,平平仄平仄平仄了解一下,不划上拼音,有几个知道这个字仄念ze?
尤其是崔父吹起他当年行卷的时候,满堂读书人,开怀畅饮,错了,是一展风采,众人要行酒令,应景作诗,还要包含春夏秋冬,悲伤喜乐,东南西北等诗眼,诗里还要有典故,押韵,还得出彩。
做的好,满饮一杯,接着还得唱个曲,还要应景,正所谓曲水流觞是也。
败了败了,玩不过你们哦。
崔父吹起当年风采开心的很,却被这个儿子气的不行,当即猛拍桌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你要怎地?”
“之前你不是说,我能过县试就行,没什么别的要求吗?”崔峪很奇怪,这变得也太快了吧。
“之前是之前,之前我想着你这个人也不怎么聪明,你能好好活着就行了,现在我看你挺聪明的,完全可以再试一试。”崔父振振有辞。
行,你是我爹,你最大。
崔峪服了:“让我作诗,考明经都不行的,我实在是不会,有没有那种只要记忆力好就可以的科目?”
“那你就学明法科,反正那些玩意都得背,背会了应该就行了吧...”
法律啊,上辈子也没学过啊,只是有时候和女同学交流的时候,被罚过五千。
“行吧,那我明天去县学找汪夫子要几本法律书。”崔峪对学什么无所谓,你让我学,我就学,我学不会,你就没办法了吧!
崔父邪魅一笑,伸手从身后拿出两本超级厚的书:“不用明天,我已经给你准备好了。”
那你直说不就完了吗?还跟我绕一个大圈子。
崔峪心中嘟嘟囔囔,嘴上却一言不发,他只想赶紧拿了走人,回自己院子和紫嫣卿卿我我不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