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上车前,吴氏喊住薛蕙,把一个小包袱塞到她手里,“你顺道去趟远志书院,给二郎送些衣服和钱。”
书院每年的束脩是五两银子,还不算住宿和伙食,笔墨纸砚,以及给先生的三书六礼。
对于谢二郎,吴氏是有一点歉疚的。
当初大郎出生时病恹恹的,大夫直摇头,她跟谢秉恩很快就有了二郎。
但她实在放心不下大郎,精心照顾,给与二郎的关爱并不多,二郎自小也懂事,不需要她操心。
后来有了婷婷,她又忙着照顾女儿。
等儿子女儿长大,她才猛然发现,二郎的性格过于冷清,和他们一点儿也不亲。
他一如往常的叫着爹娘,吴氏却总觉得有一种疏离的感觉。
他早早就开始抄书来减轻家里的的负担,有什么困难从不和家里人开口。
吴氏只琢磨着二郎已经很久没和家里伸过手,现在家里有了闲余,亲自做了衣服,想减轻一下二郎的负担,顺便拉近一下关系。
薛蕙把包袱揣起来,“好,娘,我知道了。”
吴氏有嘱咐道,“你跟二郎说,让他别累着,多休息休息。”
“好。”
马车行驶起来,一阵车轱辘轧地的声音。
到了镇上,薛蕙想着现在谢锦朝想必在上课,打算等中午再去书院。
她在镇上逛了起来。
鸡笼镇说大不大,说小不小,靠山吃山,许多小贩排排而立,卖的都是从山里采来的水果野菜,刺嫩芽,山葡萄,八月瓜等。
有不少挑货郎挑着担子到处叫卖,卖的是糖果,针线,纽扣,布头等。
街边有一面摊,四文钱一大碗面,香味穿了老远,还有卖炊饼的,卖包子的等等。
薛蕙想起上次吃的香喷喷的包子,忍不住上前买了几个。
这次花的是她的私房钱,可得省着点,她只买了七个,二房家里人一人一个。
然后,她自己吃两个。
热乎乎地包子到手,薛蕙啊呜咬了一口,软嫩鲜香。
脑中电光火石一闪而过。
薛蕙想到了一个点子。
就说最简单的,她可以卖香菇包,灌汤包!
她吃的包子是普通的肉包子,鸡笼镇没有香菇馅的包,也没有灌汤包,灌汤包不知是还没被发明还是地理位置偏远还没传过来。
薛蕙想自己先做一些试试。
打定主意,她去了肉摊买肉。
吴铁柱认出薛蕙,不想要她的钱。
薛蕙还是放下十八个铜板让吴铁柱收下。
从肉摊离开,薛蕙去香料铺子买了些小茴香,八角,肉蔻,其他的倒是家里有。
想到此,她又想到一个注意。
那就是十三香,用十三种香料调制而成的调味料,薛蕙现代时的最爱。
调包子馅的时候,她可以顺手做一下试试,也不会损失什么。
薛蕙提着东西从香料铺子出来,迎面一个妇女撞上来,差点把薛蕙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