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铺后边有一间卧房,小一些,但搭了炕,有桌椅衣柜,很是齐全。
平日前边卖包子空闲了,就可以在这里歇一下。
喜鹊和刀大婶子她们去了城里之后,这边就是三丫和招娣几个小丫头在照管,偶尔桂枝也会过来看看。
一日就卖一上午,五六笼包子,两笼豆沙包之类。
如今吴同夫妻搬过来,算是有了主心骨,三丫和招娣几个高兴又忐忑,生怕吴嫂子不好相处。
但吴嫂子三十几岁了,人情世故很擅长,拿了几个漂亮荷包,不过一会儿就把小姑娘们哄得高兴,同她也亲近了。
第二日,包子多蒸了两笼屉。
吴嫂子把客人多的时段记下来,尽量赶在那个时候,新包子出笼。
客人见新鲜又热乎,免不得都要多买几个。
这般,不过三四日,包子铺的收入就翻了一倍。
三丫和招娣几个也有空闲拎着篮子去城门口零卖了。
而吴大娘带了两个孩子,也很勤快,把北院每日都擦抹打扫的干干净净。
洗了衣衫也会在后院晾晒,尽量保证前院整洁大气。
甚至还挖了不少野花种在院墙下,谁走过都要夸一句漂亮。
期间,简大成带亲兵回来一次。
吴大娘下厨给亲兵们炖了骨汤白菜豆腐,蒸了两合面的馒头。
不能说味道多好吃,起码比军营可是强太多了。
而且兵卒们的衣衫破了,她也帮忙缝补,兵卒们都很高兴。
当然最高兴的,还是冯老太了。
家里多了个同龄的老姐妹,可是太热闹了。
平日儿子忙碌,三五日不着家。
孙女要打理庄子更忙,当然就是不忙,她也不能总拉着孙女唠叨个没完啊。
如今好了,一碟子松子,一壶茶水,一个针线筐,两个老太太坐一起。
你给儿子缝双鞋子,我给孙女缝件衣衫,边说边做活儿,一个时辰眨眼就过去了。
怡安把一切看在眼里,对吴家人真是一百个满意,也放下了戒心。
倒是吴同撑不住了,这日怡安在田里查看西瓜秧,他就找了过来。
“姑娘,眼见就是五月末了,西瓜是七月成熟,这中间只有两个月时间了,我是不是要准备进京了。
“咱们这里距离京都将近一千里,快马赶路也要十几日才能到,加上买铺子落脚儿,起码要耗费一个月,再耽搁下去,就怕赶不上了了。”
怡安点头,“吴管事不来,我也要找你说说这事了。今晚爹爹会回来,我和爹爹商量一下,带多少人手,然后你们就尽快出发吧。
“到了京都,买铺子的同时,再帮我先采买一批药材回来,我会给你列单子。其余就是多在京都走动,打探消息。什么消息都好,尽量做到熟悉京都,越熟悉越好。以后我爹过去,你们就都是我爹的眼睛和耳朵,不能出错。”
“小姐放心,”吴同很高兴,一口答应下来,“我做了这么多年的管事,旁的不行,做生意和打探消息最擅长。”
怡安点头,“还有,京都有历年试题册子,要搜罗一些。一些官员的诗集或者随笔之类,也不能错过。这个我也会列了名单给你,你多费心。”
吴同知道这是为了简大成科考,郑重应下。
又说了几句,吴同就兴匆匆进城打听,哪个商队要去京都,准备搭伴出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