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都是朱厚熜最近刚刚写的。是看到赵载和底蕴的折子之后写的。主要是写关于金融的简单常识,包括对于用银行的钱发展基础建设优点、缺点方面。
更深入的金融知识,朱厚熜也不知道。
因此写的都是自己知道的常识,属于是非常浅显的道理。
王以旂接过来。
简单读了前面的一些内容,发现写的都是如何发展钱庄。还有钱庄在金融业当中的作用,如何用钱庄影响经济。后面又写了一些钱庄的放大效应,同时也包括金融业的危险等等。为了证明这些道理,朱厚熜甚至用了一些数学方式,证明金融业当中钱的放大作用。
但整体来说不是很复杂。
放在几百年后,其实就是高中政治学的内容。
对于没有接触过金融业的官员来说,理解起来可能很困难。但对于王以旂这样负责大明钱庄的官员来说,很多内容他都能看得懂。
有些东西王以旂也想过。
只是没有这么概括过。
因此看到朱厚熜概括的一些东西,让他瞬间是茅塞顿开。很多东西就是如此,明明到了门口,却找不到进门的方法。但因为别人的一句话,就豁然开朗,找到了进门的办法。
王以旂现在就是如此。
虽然朱厚熜写的只是很简单的概念,但却给王以旂启发很大。
“怎么样?”
“皇上,此书应该让所有的官员都读。”
王以旂对于皇帝的佩服,那真是无以复加。
之前看吴廷举写的关于货币的那本书,吴廷举就说过,大部分想法都是皇帝的想法。当时王以旂还以为是吴廷举给皇帝拍马屁,所以才会说那本书是皇帝的想法。
但今天看了朱厚熜写的这本书,王以旂才知道,皇帝真的是天纵奇才。
朱厚熜摆摆手道:“这些只是朕自己的想法。有可能对,也有可能是错误的。你回去之后,和实际情况对照一下。如果是对的,那么增加一些例子,让人看的更清楚,更直观的认识。如果是错的,就修改一下。然后放在‘参考’杂志上,让所有的官员和读书人都读一读。当然如果有些官员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反驳。”
“遵旨。”
“朕一直希望的就是,我大明朝的读书人读书,不要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朕希望大明朝的读书人,知其然,同时也要知所以然。”
“臣回去之后,一定好好地完成这本书。”
“朕相信你。”
朱厚熜的确是信任王以旂。
因为大明朝王以旂这样懂得金融的官员少之又少。
更重要的是,王以旂才四十四岁。是未来可以倚重的官员。
“还有,平时要多注意培养一些年轻官员。只有越来越多的年轻官员,他们懂得治理地方,懂得这些新的知识,大明朝才能够继续发展。”
“是。”
“滦河这个事情,朕赞同你说的话。行不行,先试一试。治大国如烹小鲜,对于这句话,朕的理解是,很多事情不能太着急,要谨慎行事。一旦有什么新鲜事情出现,朝廷拿捏不住的时候,不要急于推广。而是可以找个地方先试一下,看看具体效果。若是成功,就扩大范围,在更大范围之内试一试。这样有了经验之后,就可以扩大到全国。而不是保守,不接受新的东西。”
“臣受教。”
王以旂这样的官员,喜欢接受新事物的皇帝。
当然老式官员,却不喜欢朱厚熜这样的皇帝。因为这样的皇帝会颠覆他们以往的认知,会让他们无所适从。
“那你们派人和赵载谈谈。尽快的拿出一个方案,明年开始正式疏通滦河。”
“是。”
“内阁那边朕会说服他们的。”
这样的超前事物,这样一个利用金融的方法,朱厚熜当然是不会阻止。
反而是要把这个事情弄成最佳的合作典范。
至于一些内阁阁臣的反对,朱厚熜还是有信心说服他们。反正又不是在全国范围之内推广,只是在滦河试一试。内阁阁臣不至于反对皇帝。
朱厚熜想了想,道:“你们派人和陈九畴那边也商量一下。看看陈九畴他们有没有这样的想法。”
“是。”
王以旂看皇帝讨论完了滦河的问题,因此道:“臣还有事情,请皇上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