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动用的粮食大约四十万石,可动用的白银为33万两左右。这个没算下面几个府的钱。”
辽东税务司司长万镗回答。
大明朝的税收,其实也分国税和地税。
大明税收分夏税和秋税。当中夏税朝廷拿走大约42%左右,留给地方58%左右。而秋税不一样,朝廷拿走60%以上,留给地方的不足40%。当然这个主要是指田赋。
而秋税是田赋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夏税的四五倍。
因此整体来说,朝廷在田赋当中,拿走55%以上,留给地方45%左右。除了田赋,其他的实物税收,朝廷几乎拿走80%左右。还有其他一些税收,如商业税等等,朝廷都是拿大头,有的甚至可以达到90%。留给地方的很少很少。
当然光是看田赋,看起来朝廷给地方留下不少。毕竟大明朝田赋才是主要税收。
但其实一点都不多。因为地方留下的这些税收,地方不能全都自己使用。因为这些钱要给地方官员开薪水,有宗藩的地方还要给宗藩支付俸禄,有军队的地方还要配合朝廷支付一定比例的军饷。所以地方官府的财政压力是非常大的。
一直以来为什么山西、河南、湖广等地的地方官员抱怨不断。就是因为朝廷每年给地方留下来的税款,都不够支付当地宗藩的俸禄。
为了补足财政缺口,地方官府只能是增加其他税种。
这就是所谓的苛捐杂税的出现。
辽东是新开的省份,人口也少。但税收是真的不低。因为辽东有好几个马市,都是非常繁华的。沈阳、开原、铁岭、抚顺、安东、皮岛,这些马市光是关税就有二十多万两。可以看出这里的商业买卖是多么的活跃。
这里的买卖活跃,就出现大量的商业税。
商人多了,商队也就多了。商队多了,辽东过路费也增加很多。
除了马市,辽东还有可以和天津、登州相比拟的港口,就是金州(大连)、盖州(营口)。每天都不知道多少商船在这里来来往往。
也带动了辽东的商品经济。
大量的织布厂开设在辽阳。
辽阳的羊毛织品,那可真是全国最好的。
所以才能够给辽东财政留下四十万石粮食,三十三万两白银。当然辽东下面的那些府,也都有自己的收入。就像是沈阳军民府的占地费,这个既不用上交给朝廷,也不用上交给辽东布政使衙门。
赵载分析了一下之后,道:“本官来了辽东之后,考察了辽东各地的教育情况,情况很不乐观。各县县学只是一个摆设,府学也没有几个人。黄学政,是否如此。”
“辽东底子差,人口来源复杂。以前又是以军户居多,因此府学、县学不完善。”
黄宗明无所谓的回答。
“黄学政,你来辽东几年了?”
“四年。”
“你这个学政来辽东四年,辽东府学、州学、县学还不完善,难道这不是你这个学政的责任?”
黄宗明冷哼道:“赵总制,谚语有言:巧手莫为无麵饼。这四年来朝廷给学政衙门拨款有限,难道我能够变出钱来不成。没有拨款,难道府学、州学、县学能够凭空打造不成?这里是辽东,一切机构都在慢慢建立当中。和其他省份不一样。赵总制,还是多了解辽东之后说话更合适。”
赵载大怒。
黄宗明此人真实不知死活。
因此赵载不客气道:“等着朝廷拨款,而自己不去争取,就是学政的问题。朝廷拨款,配合各府、各州、各县的支持,才能够办好府学、州学、县学。黄学政天天坐在学政衙门,府学、州学、县学就能够自己成立了。关于此事,本官必然会上报朝廷,要朝廷裁决。”
“新官上任三把火,赵总制这是要把火烧到我身上。既然如此,恕不奉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