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奖赏的名义,抽调大同大量卫所军官来到京城。然后让镇远侯顾仕隆代理大同总兵,坐镇大同。顾仕隆手中有一万精锐骑兵,相比起受到重创的大同部队来说,顾仕隆实力占据绝对优势。
然后是陈九畴此人很有手腕。
摈弃那些卫所世袭军官,利用朝廷抚恤伤亡官兵,奖励大同官兵的机会,和他们广泛的接触。最后一举完成了屯田改革。完成屯田改革之后,陈九畴也没有放松。
天天接触那些卫所底层官兵。
甚至动不动就会跟他们一起下田种地,得到了他们一致的肯定。毕竟屯田改革,除了对朝廷有利之外,就是卫所的底层官兵得到利益。
以前他们在卫所,那就是卫所世袭军官的家奴。
自己没有田,天天还要给世袭军官干活。都已经这样了,但负担还很重。明明种的是卫所的屯田,但他们不仅要给卫所世袭军官交地租,还要给卫所上交越来越多的粮食。
活不下去了。
多少军户实在是不堪忍受,宁愿背井离乡当流民,也不要当军户。
现在进行屯田改革,他们是举双手赞成。废除卫所,废除他们的军户身份,他们都成为了民户。屯田变成官田,他们现在种田租的是官田,每年给朝廷交赋租。虽然赋租达到两成,相比起朱元璋早期制定的税率来说高了很多。但对于他们来说,负担减轻了不知道多少。
只是交两成,实在是太少了。
以前当军户,种植屯田的时候,基本上每年都要交五成以上。
所以他们当然高兴。
因此陈九畴在大同进行的卫所改革、屯田改革,没有发生什么骚乱,就已经成功。
“是。传旨大臣在等着,而且他的意思是很着急。”
“那走吧。回去再换衣服。”
陈九畴上前走了两步,但没有继续走。而是转过头,对地头上的那些农民道:“都相信我,玉米的产量绝对很高,可以补充粮食不足。别马马虎虎。”
“大老爷,您放心。我们一定会呵护好玉米。”
“那我就放心了。过段时间玉米熟了,到时候我再过来看看。”
陈九畴嘱咐他们之后,立马离开这里。
有个老农看着陈九畴的背影感叹道:“真是青天大老爷。老儿活了五十多年,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好的官。真希望这样的青天大老爷,永远不离开大同。”
“王老爹,你这不是咒骂大老爷。”
“我怎么骂大老爷了?”
“你的意思是,大老爷不能升官了。”
“我,我,我不是那个意思。”
老农颇为生气。
连连摇头,表示根本不是那个意思。但心中真有那种想法,如果这位“大老爷”永远不升官,永远都留在大同该有多好。 陈九畴虽然来了大同不过一年时间,却给了他们这些军户盼头。
以往他们军户就是日复一日,看不到任何的希望。
但陈九畴给了他们一个盼头。
而且不是那种虚无的盼头,而是真真正正的盼头。如果今年朝廷只是收大约两成的赋租,那么按照现在的情况,这些军户每家每户都能够剩下很多粮食。最起码比以往多了一倍以上。这样生活就会大大改善。
因此他们对于陈九畴是真的很喜欢。
没有架子,不是贪官,而且还为他们这些底层军户着想。真希望陈九畴可以一辈子留在大同,这样他们的日子就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