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一个字,说的都是非常有分量。
朱厚熜在上面真的想要鼓掌致意。
看看张璁说的多好。
孔子最讲究秩序,而秩序的基础就是礼仪。孔子一切学说的根基就是礼仪。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的就是各司其职,讲的就是秩序礼仪。正因为如此孔子最痛恨的就是那些僭越的乱臣贼子,在孔子的笔下那些乱臣贼子都是应该诛杀的对象。可是现在孔子却成为了王,这就是一种僭越。
孔子怎么成为了王?
孔子王号,看起来尊重孔子,其实是让孔子陷入不仁不义的地步。这个绝对不是孔子想要的。为了让孔子名声不受到损害,应该废除孔子王号。
那些人抨击张璁那么厉害,但都是什么。
都是讲孔子怎么怎么厉害,怎么怎么有功劳。说白了都是没什么逻辑,但张璁一席话,说的是罪有道理的。真正的有理有据。
说的理由是光明正大。
告诉他们,我支持废除孔子王号,是为了孔子的清誉考虑。
你们呢?
你们这些人继续支持孔子保留王号,那就是陷孔子于不义。
张璁既是这么厉害。
改革,不是盲目的。推行改革,张璁都想到了足够的说法。
“孔子王号,只是后世之人对于圣人的尊崇。不涉及所谓僭越,张尚书严重了。”
蒋冕上前反对张璁的说法。
但语气已经软了下来。
因为张璁说的实在是太有道理。因此蒋冕采取了迂回的策略,不纠缠于孔子王号的问题。只是表达孔子王号是后世之人对于孔子的尊崇。
张璁一笑。
明白自己一击就打中了最核心的问题。
礼,在这个年代就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所有的一切东西,一旦违反了礼仪,就会有无数的反对声音。那些清流抨击皇帝的时候,也都是拿祖制和礼仪来说的。
现在张璁就是从礼这个方面,拿出了废除孔子王号最正当的理由。
蒋冕气势弱了下来,张璁准备乘胜追击。不过此时兵部尚书汪鋐开口道:“蒋阁老,皇帝和王爷谁大?”
“当然天子大。”
蒋冕皱眉。
不明白汪鋐的意思。
汪鋐立马道:“天子可拜王爷乎?”
“当然…………”
蒋冕突然想到了什么,脸色大变,没有说下去。
汪鋐看到蒋冕犹豫,道:“皇帝乃天子,孔子尊封为王。但历代天子都会参与祭孔。我想问问,天子祭拜王爷可否?若天子不能祭拜王爷,那么天子能参与祭孔否?或者以后天子不再参与祭孔?”
汪鋐这一击,完美的配合张璁。
依旧是礼的问题。
皇帝是皇帝,王爷是王爷,地位是天差地别。皇帝是天之子,王爷不管你和天子是什么关系,就算是父子兄弟,你也只能是皇帝的臣子。王爷可受不起天子祭拜。就像是朱厚熜的大礼仪之争,为什么一定要给自己老爹兴献王争取一个皇帝的名号。就是因为皇帝是不可能参与王爷的祭祀。也就是说一旦兴献王没有拿到兴献帝的称号,那么以后朱厚熜就不能给自己老爹祭祀。
因为这就是礼仪,大家要遵守的礼仪。
那么孔子呢?
如果孔子是王爷,那么皇帝怎么参与祭孔?难道孔子的“大成至圣文宣王”,比皇帝还要尊贵?如果不废除孔子王号,那么孔子始终是低于天子,天子为什么要参与祭孔?孔子如何受得起皇帝的参拜?
这可是完全违背礼仪的。
汪鋐其实直接给蒋冕他们这些反对者两个道路。
一个是保留孔子王号,那么以后天子就不应该参与祭孔。一个是废除孔子王号,那么以孔子在获得爵位之前先师、先圣的称呼,天子出于尊敬,还真可以祭孔。
瞬间武英殿是鸦雀无声。
如果天子不参与祭孔,那么保留孔子王号有什么用处?
没有天子参与的祭孔,会让朝廷祭孔的级别一下降低了一大截。那就是直接打击孔子的地位,这是他们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那圣人谥号,应该是什么?”
蒋冕考虑了好久,才问了出来。
蒋冕看着张璁,突然有一种看到杨廷和的感觉。
甚至觉得比杨廷和更加厉害。这种想法吓了蒋冕一跳。张璁脸上一直带着淡淡的微笑,道:“至圣先师。圣人是天下读书人之师,应该得到全天下读书人的尊崇。但不应该是庸俗的王号,而应该是先师之号。”
“至圣先师。”
蒋冕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
只是默默地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因为蒋冕知道,这一次张璁准备充足,理由过硬。
“其他人也说说。”
朱厚熜在上面,看张璁有一种舌战群儒的感觉。
当然还有汪鋐。
看起来话不多,但一句话就能够直至核心问题。看着这两个自己非常器重的官员,朱厚熜心情很爽。大明朝未来的改革,就需要张璁、汪鋐这样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改革的出色官员。
有了他们,大明朝在自己手中一定能够复兴。
很多反对的官员都是面面相觑。到了现在这个地步,他们还能说什么。
难道表示“大成至圣文宣王”真的比皇帝地位高,皇帝可以去祭拜孔子?那还真是不行,因为这是明显违反礼仪的。可是如果皇帝不祭孔,孔子保留王号又有何意义。
朱厚熜扫了一眼在场的官员,最后把目光放在了费宏身上。
费宏真是无奈。
心中已经是后悔当初和王瓒合作,答应王瓒让张璁尽快入京。看看张璁入京这还不到三个月时间,就闹出了多大的事情。张璁这小子真的不是一个安分的。现在皇帝看着自己,就是希望自己表态。
费宏其实也是反对废除孔子王号的。
但现在是说不出来。
所以只能是上前道:“圣人定不屑爵位加身,更喜欢先师称号。臣认为‘至圣先师’更适合圣人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