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事情多。
不过进入嘉靖五年九月份之后,朱厚熜还是抽时间去看武举的考试。
大明朝的武举,是从明英宗开始发展,到后面一代又一代的皇帝慢慢的完善,到了明武宗时期有了基本完善的雏形。对于大明朝的武举,两个贡献最大的皇帝就是明英宗和明武宗。等朱厚熜登基之后,对于武举进行了更进一步的改革。彻底把武举变成和文举一样,成为了正式的考试。
文举和武举,都是三年一次。
乡试、会试年份都是一样的,只有月份不一样。
嘉靖五年三月份进行文举会试,嘉靖五年九月份进行武举会试。
而且之前参加武举的人实在是太少,因此朱厚熜开始对将门世家开刀。朱厚熜规定所有世袭武职后人,想要袭祖先留下来的武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参加武举,拿到武进士。只要能够在武举当中拿到武进士,那么就能够正常袭武职。
可是如果没能够成为武进士,那么就不能直接袭武职。这个时候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先考上武举人,然后以武举人身份考入高等武学,从高等武学毕业。只有从高等武学毕业,得到高等武学合格证书,才能够袭武职。
当然如果连武举人都拿不到,那么只能是去初等武学上学,先从初等武学毕业。然后进入高等武学,再从高等武学毕业。这样就有资格袭武职。
当然你如果真的是什么都不懂的纨绔子弟,哪一个都没有办法完成,那么只能是降一级袭武职。举个例子世袭千户的后人,如果什么都没有,那么只能是世袭百户。
就算是能够证明嫡长子身体不好,也要参加武举文试,通过了才有武职可以受袭。
虽然这样也不见得能够让世袭武职的纨绔子弟恢复祖先的荣光,但最起码可以大大减少纨绔子弟的数量。而且世袭武职的后人,他们毕竟是家学渊源。很多打仗的技巧,都是这些将门世家家族的机密,会一代一代的往下传。那些战场上的技巧,都是他们家族不外传的东西。
这些战场经验是很宝贵的。
相比起很多目不识丁,没读过书的普通家庭来说,他们成才的可能更高。因为他们从小就在家里受到不一样的教育。
所以朱厚熜才颁布了这样的命令。
当然这也是为了增加武举人数,以及推广武学,才想出来的不是办法的办法。以往这些世袭武职后人,因为都能够继承家族武职,对于武举和武学并没有多少兴趣。看看以往参加武举的人数,全国都没有一百人。这样的情况之下,武举怎么可能发展。
他们连武举都不重视,更不用说武学。
这些都是将门子弟,连他们都不在意武举和武学,读书人就更不用说。这个年代武人的地位太低,名声也不好。那些读书人更是不愿意成为武人。
就是一些落魄书生,也甚少愿意往这方面发展。
成为文官,然后指挥这些武将,才是这些读书人的梦想。
所以朱厚熜只能是先从世袭武职后人手中着手。果然朝廷这个命令下来,对于世袭武职后人来说,是一个非常轰动的消息。本来不少人只要安安稳稳,就可以世袭老祖宗留下来的武职。可是朝廷一纸命令,直接剥夺了他们这样的资格。接过了涌入了一堆人,参加武举。
全国世袭武职后人是非常多的。
大明朝的军户都是世袭的。军官就不用说了,从百户、千户,往上卫指挥佥事、卫指挥同知、卫指挥使,更高的还有都指挥佥事、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使,都是世袭职位。
大明朝有三百多个卫,还有七八十个千户所,多少世袭军职。
现在争先恐后的参加武举。
嘉靖五年的武举会试,是大明朝武举历史上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因为去年的地方武举考试当中,参加的考生最多,所以武举人诞生的也最多。朱厚熜也很重视武举考试。
朱厚熜跟杨一清说,五年之内和鞑靼右翼打仗。
那么除了边军,京营肯定也要重新打造出来,京营也要参加战争。现在的京营人数不过五万人左右,还远远不够打一场仗。特别是和鞑靼部落打仗,怎么也要动员十万人左右。
可是要打造新式的京营,肯定是需要大量的基层军官。
武举很好。
可以提拔大量的基层军官。
能够走到武举最后的,都是武艺出众,弓马娴熟的。朱厚熜看着有些人射箭,都忍不住叫好。
“这个年轻人武艺不错。把他的文章拿过来,朕看看。”
能够有机会在皇帝面前表现武艺的,其实已经是拿到了武进士的名额。他们的文章,已经被兵部、军事参议司录取,然后让皇上过目的。
朱厚熜接过文章,连连道:“不错,不错。浙江沿海的情况描述的很不错,对于定海卫的定为也很有战略眼光,看起来平时很用功。此子何人?”
“皇上,此子叫卢镗,今年二十一岁。他们家是世袭处州卫千户,从小就在处州卫长大的。”
“难怪对于浙江如此熟悉。”
处州卫就在后世浙江丽水市。
卢镗在这里长大,难怪对于浙江很熟悉。他写的文章当中,对于定海卫,也就是舟山群岛有非常详细的描述。认为舟山群岛战略位置很重要,朝廷水军一定要重视舟山群岛。
从各个方面描述舟山群岛对于浙江、福建一带的重要性。
写的很好。
“年轻有为。”
朱厚熜看着弓马娴熟的卢镗是啧啧赞叹。
原来他就是历史上和汤克宽齐名,号称仅次于戚继光和俞大猷的抗倭名将。历史上卢镗开始时候的抗倭表现就非常好,可惜他的上司,一位很出色的抗倭名臣朱纨被诬陷下狱处死。卢镗身为朱纨手下大将,当时大部分的战功都是在朱纨手底下完成的,因此也受到了朱纨的牵连,差一点就要死在监狱里面。要不是后来浙江倭寇形势依旧很严峻,卢镗也很难被放出来。不过也因为这个事情,在监狱里浪费了三年时间。等三年后从监狱里出来,重新回到战场之后,开始一直不顺利,老是打败仗。或者不是败仗,而是总放不开手脚。
因为这个时候再次发生了一个事情。
那就是负责闽浙军务的一代抗倭名臣张经,因为得罪了严嵩被处死。结果张经的案子,再一次牵连了一大批人,这里面就包括俞大猷、卢镗这些抗倭名将。
特别是俞大猷,差一点和上一次卢镗一样,无法走出监狱。
好在事情过去了,卢镗也慢慢的适应了战场,平复了心情。两年之后卢镗配合俞大猷和汤克宽大破倭寇,被誉为是打倭寇以来军功第一。
后来胡宗宪全权负责抗倭事宜,卢镗就跟着胡宗宪南征北战,在抗倭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卢镗最厉害的就是,他率领的部队,都是地方部队。开始的时候战斗力都一般,是卢镗一手训练他们,成为了精兵。可惜后来他跟着的上司胡宗宪死于狱中,卢镗身为胡宗宪手底下大将,再次受到了牵连。好在这个时候卢镗也是军功赫赫,因此没有跟朱纨那个时候那样差一点判死刑。而是免职,结束了他几十年的战争生涯。
一个真正的抗倭名将。
可惜没有完全发挥他的实力。卢镗只是当时抗倭名将的一个缩影,包括俞大猷、汤克宽等人,都未能够在战场上发挥自己全部的实力。因为朝廷政治风波,多少抗倭名臣不是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了自己人手里。俞大猷、卢镗这些武将,对于这些朝廷纷争无能为力。反而每一次朝廷政治风波,都直接影响这些武将。
看着卢镗,朱厚熜心中不停地劝诫自己。
自己身为皇帝,一定不能让这些武将,受到朝廷政治风波的影响。让他们能够在这个时代充分的发挥他们的才华。
“他是这一届武艺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