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应期只是听说过杨镇的名声,但他具体的能力还是不清楚的。
所以很想听听杨镇的判断。
“第一是土默特部落骄傲自大。土默特部落是鞑靼右翼最强大的部落,部落人口多、骑兵多,且骑兵战斗力强。听闻鞑靼右翼和兀良哈万户的冲突当中,土默特骑兵表现最为出色,比济农亲自率领的鄂尔多斯部骑兵还要强大。这样看土默特部落应该在整个草原都是实力最强大的部落之一。在草原上纵横无敌,让土默特部落开始骄傲,开始大意,开始瞧不起其他人。当时土默特部落的安排,从军事上看粗糙不堪,完全没把蓟州部队放在眼里。土默特部落如此骄傲自大,此乃土默特部落战败第一大原因。”
“第二是,土默特部落错误判断蓟州军队的情况。土默特部落不仅小觑蓟州军队,更是对于蓟州军队情况完全不了解。朝廷任命周尚文为蓟州总兵之后,大力发展火器部队。虽然火器部队还不是很成熟,但也已经形成了另一种的作战方式。但土默特部落却没有掌握这个情况,贸然进攻蓟州部队,却被蓟州火器部队当头一棒,打了个措手不及。根本没给土默特部落发挥他们长处的机会。完全不了解对手的情况,是土默特部落战败的第二个原因。”
盛应期点头。
的确,蓟州大捷是一个意外组成的大捷。
土默特部落高估了自己,低估了蓟州部队。还有就是没有掌握蓟州部队拥有大量火器部队的情况,以及完全不了解火器部队的作战方式。和周尚文的部队碰面之后,被蓟州部队的强大火力打了个措手不及。
因此才会吃了大亏。
并不是说,蓟州部队实力就超过土默特部落很多,可以打出如此的战绩。
“杨总兵,那你认为辽东要是组建火器部队,能否压制住朵颜三卫。”
“盛总制,卑职认为目前的情况之下,不宜和蓟州那边一样,大规模武装火器部队。”
“说说原因。”
“卑职认为有三个原因。”
“我洗耳恭听。”
盛应期对于杨慎是越来越感兴趣。
杨镇态度恭谨,但该自己说的话,绝对不会犹豫。而且很有一套自己的想法,因此盛应期是真的很想听听杨镇这个前线将军的想法。
“第一,目前辽东军队并没有这样的需求。自从达延汗死了之后,鞑靼右翼野心越来越大,加上兀良哈万户南下,吸引了朵颜三卫的主力。现在朵颜三卫最害怕的就是鞑靼右翼和兀良哈万户吞并他们,所以集中主力在西边防备他们。因此在辽东这边并没有朵颜三卫的主力,有的都是一些依附在朵颜三卫的中小部落。就算这些中小部落得到朵颜三卫的支持,他们能够拿得出的部队少之又少。这种情况短时间之内是不可能改变的。因此卑职认为,辽东这边大规模组建火器部队并没有太强烈的需求。”
“有道理。”
盛应期连连点头。
不错,不错。
难怪李承勋对于杨镇的评价很高,认为杨镇不是普通的武夫。杨镇对于辽东的情况很是了解,对于对手的情况也是很了解。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虽然不知道杨镇战场上的本事,但这种大局观却是让盛应期很喜欢。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朵颜三卫的主力不在辽东这边。不会跟以前一样,动不动就威胁辽东。因此辽东短期之内没有装备大规模火器部队的需求。
“第二,因为骚扰辽东这边的都是一些中小部落,因此他们每一次骚扰边境,人数都不会太多。多了也就是几百人,少的时候更是只有几十人。他们的骑兵部队以抢劫为主,而不是和我们打仗。面对这样的敌人,火器部队根本无法发挥他们的作用。等火器部队集结出击,这些骑兵早就不知道跑去了哪里。因此在这里相比起火器部队,更需要骑兵,精锐的骑兵。”
“继续。”
“第三,火器部队花钱太多。卑职在担任辽东总兵官之前,在京营待过,知道火器部队需要花大量的钱。训练一万火器部队所花费的钱,完全可以供养十万以上的部队。以目前辽东的情况,我想花不起这个钱。”
杨镇打仗立功之后,并没有直接在辽东担任总兵官。
先是调到京营担任都督同知,虽然没有直接参与京营改革,但也是了解京营火器部队的情况。杨镇在京营的经历不是很好,因为京营一堆勋贵,瞧不起杨镇这种小地方来的。
当然杨镇在京营也结识了不少有能力的武将。
京营可是朝廷花费重金打造的,可是辽东哪里有那么多钱。前几年朝廷给辽东钱多,那是让辽东筑城的。想要打造火器部队,很是困难。
“杨总兵的意思是,辽东更适合训练骑兵?”
“是。面对那些骚扰边境的小部落,骑兵是最好用的。以骑对骑,最适合解决那些骚扰边境的骑兵小部队。”
“要是让你专门组建一支万人的精锐骑兵,你觉得辽东负担得起吗?”
杨镇皱眉道:“盛总制,骑兵部队训练不易,且花费不小。目前辽东精兵主要在辽西,但也只是以训练防御为主。虽然有骑兵部队,但离精锐骑兵还是差了很多。要是想要训练一支万人精锐骑兵,花费会是四五万步兵以上。以辽东目前的军饷,是很难训练完全脱岗的一万精锐骑兵。”
“开国之时,全国几百万军队都不缺军饷军粮,现在怎么就缺了呢?”
杨镇听到盛应期喃喃自语,这一下却没有搭话。
因为这可是关系到大明朝的军制,大明朝的卫所情况。以前的大明朝军队,那都是卫所军户出来的。后勤都是卫所屯田提供的。
但现在呢?
卫所崩溃,军户逃亡现象非常严重。
早在正统三年(1438年),朝廷调查卫所情况,全国逃亡军户超过了150万人。从这个时候开始,卫所作用就越来越低,朝廷缺少军队的时候,开始进行少量的募兵。
等到明孝宗的时候,朝廷卫所进一步崩溃,朝廷募兵越来越多。
朱厚熜登基之后,新组建的部队,几乎都是募兵。没有办法,卫所已经是无法提供足够的兵源,但朝廷要打仗,只能是选择募兵。但募兵和卫所制不一样的是,募兵的军队导致朝廷的军费开支猛增。
杨镇是卫所世袭武官,对于这些情况当然熟悉。
在明孝宗的时候,辽西卫所军队,还敢出击偷袭朵颜三卫,在野外和朵颜三卫的骑兵干仗。可是到了现在,辽西走廊聚集了辽东精锐部队,但再也不敢出城打仗。就是因为卫所好的兵源没了。杨镇就是有天大的本事,在没有好的兵源的情况之下,也打造不出好的部队。一旦出去打仗,根本不是朵颜三卫骑兵的对手。
但这种事情不是他一个武官能说的。
这种事情文官怎么说都没关系,别人也不会觉得怎么样。但要是自己这个武官说这种事情,不要说那些世袭武官恨自己,就是那些文官都觉得杨镇不懂事。这种国家大事是你一个“丘八”能说的。
所以他不说话。
盛应期想了好一会,道:“杨总兵,你想不想练出一支万人的精锐骑兵,几年之后随我踏平那些骚扰边境的中小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