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静的思考。
史道的意思盛应期听懂了。虽然大明朝目前没有说要进行卫所改革,但只要是有识之士,或者说朝廷重臣都明白,大明朝的卫所已经糜烂了。
卫所改革是势在必行。
这不是现在才有的观点。几十年前,明孝宗的时候,朝廷一些官员已经开始呼吁朝廷对于卫所进行改革。因为他们都看到了卫所制的问题。
但怎么改革,却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
卫所存在百五十年时间,说一句改革倒是容易。但想要真正改革,问题不是一般的多。因为卫所是大明朝军制的基础,卫所改革必然伴随着大明朝军制改革。
还有卫所那么多的屯田。
全国卫所屯田,将近三亿亩,占据全国目前土地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么多的屯田要怎么处理。而且经过这么多年,卫所屯田情况也是非常混乱。
屯田到底在谁的手中,谁也说不好。
因此卫所改革才会变得如此的艰难。史道的意思是,让盛应期完成卫所改革,给全国做一个榜样。如果真的能够成功,的确是好事情。完全可以成为盛应期一大政绩,未来回京,朝廷那些官位盛应期完全可以挑选。
史道开始是讲大道理,说什么“功在社稷”。盛应期对这个不感兴趣,就开始说盛应期完成这个工作之后获得多少好处。
但盛应期不是脑袋发热的年轻官员。
虽然史道说的很热血,也很有诱惑力,但盛应期还是很谨慎。
因此悠悠道:“史土地(史道),辽东和浙江、福建、四川、湖广可不一样。辽东才刚刚开省几年时间,之前整个辽东都是在辽东都司的管理之下,整个辽东都是卫所管理。虽然辽东开省,但到现在为止,卫所依旧是稳定辽东的基础。进行卫所改革,辽东没有优势。一旦卫所改革乱了现在的卫所,那么整个辽东就会乱。到时候这个责任谁来负?”
“不,盛总制。正因为辽东特殊情况,所以辽东才更适合卫所改革。”
史道看盛应期态度有一些变化,因此立马加把劲道:“正因为辽东以往是辽东都司管理,辽东主要人口都是卫所军户。因此辽东卫所没有和当地乡绅有什么关系,或者说辽东就不存在实力强大的乡绅。像浙江、福建,作为科举大省,地方乡绅实力强大。卫所屯田不仅仅是世袭武官家族侵吞,也包括地方乡绅也控制不少。所以处理起来反而是困难重重,因为要顾虑当地乡绅的态度。但辽东卫所屯田,就是和世袭武官家族有关系,没有其他力量插手。因此只要说服卫所世袭武官家族,让他们支持卫所改革,那么就没有任何问题,可以顺利的进行卫所改革。在辽东这些卫所当中,‘辽西杨家’是重要代表之一,是辽西将门目前最重要的家族。下官已经和辽东都指挥同知杨锐谈过,只要能够说服杨镇总兵官,那么辽东都司也不会反对。”
盛应期不是不动心。
但改革这种东西,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情。
盛应期必须要谨慎。
“盛总制,李总制(李承勋)在辽东趁着朵颜三卫和女真部落自顾不暇的机会,大肆筑城。靠着筑城的功绩,功成名就,回到了京城,成为了都察院左都御史。可是现在保护这些新城的任务可是落在了盛总制您的身上。虽然现在朵颜三卫和女真部落老实,但他们不可能永远老实。等过几年草原平静之后,他们依旧会威胁辽东。难道盛总制就不想跟蓟州那边一样,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部队,征服朵颜三卫和女真部落吗?”
盛应期看史道,就知道这不是一个安分的人。
不过还是那句话。
有些官员喜欢安稳,但那些想要干大事的人,却是不甘心默默无闻。这样的人在边境地区,很容易就会故意挑衅敌人。在盛应期看来,史道就是这种官员。
为了立功,无所不用其极。
史道现在是在鼓动自己,在辽东练兵。等练出强大的部队之后,就去挑衅朵颜三卫和女真部落。这样的言论如果被御史听到,弹劾奏章必然会是雪片一样。
不过史道说的话,还真是说到了盛应期的心里去了。
他此次来辽东,那是为了避祸的。
匆忙的逃离了京城,心里当然是有一股火。要在辽东做一番事业,特别是要在这里组建一个新的省。不过想要完成这个,阻力就是朵颜三卫。
那怎么对待朵颜三卫?
当然是要用武力压服他们。
军队。
盛应期在地方多年,也指挥军队打过仗,对于现在的卫所情况很熟悉。卫所崩溃,导致卫所军队实力大降。就算是边疆地区的卫所也是如此。
现在的卫所军队,战斗力强大的,都是卫所军官为了保障军队战斗力,留下一些核心军户的原因。真的要是碰上什么大仗,卫所很难跟以前那样大规模的组建军队。
就如史道说的那样,现在大明朝战斗力强大的部队,慢慢的都是募兵而来的军队。可是募兵哪里那么容易,那是用钱堆起来的。
钱从哪里来?
想要弄钱,就要和史道说的一样,对于卫所进行改革。特别是对于屯田进行改革,从屯田当中收税。
“你把屯田改革的计划书,留在我这里。我要好好看看,想一想。”
盛应期还是很谨慎。
还是需要想一想,了解一下目前辽东的情况。
史道点头。
该说的,史道都已经说了。如果盛应期不接受,那么史道就要给朝廷写信,要得到朝廷的支持。反正关于屯田改革,史道是一定要推行的。要是不能完成这个工作,史道就不甘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