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告退。”
看着离去的费宏,朱厚照再看了看他写的东西。
写的还真是不错。
若是能够实行,不说其他的,暂时缓解官员不足的局面是没有问题的。特别是关于改革地方布政使的建议,朱厚熜是最为赞赏的。
随着总督、巡抚职务的常态化,总督、巡抚慢慢的成为地方常规职务。这样的情况之下,布政使的确是没有必要用两个。这要是砍掉十几个布政使,还有隶属于布政使的属官,涉及到的官员会有几十个,吏员几百名。
朝廷机构的增加,导致朝廷行政成本的增加。
当然要撤销一些机构,节省行政成本。
费宏不错。
算是一个合格的内阁首辅。
朱厚熜放下费宏的奏折,对黄锦道:“李承勋是不是到了京城?”
“两天前已经到了京城,正等待皇上召见。”
“派人让李承勋来乾清宫,朕要见见他。”
“遵旨。”
内阁阁臣廷推之后,本来应该立即进行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的廷推。但朱厚熜还有其他的想法,主要是等着李承勋入京。所以推了几天,终于等到了李承勋入京。
李承勋五十四岁。
虽然休息了两天时间,但看起来还是很疲劳。
关于李承勋的情报,朱厚熜这里也有很多。倒不是朱厚熜不相信李承勋,所以派人监督李承勋,而是朱厚熜这边消息渠道太多。在辽东不仅有辽东三司衙门,而且辽东作为边疆地区是有镇守太监。镇守太监正好和李承勋这个蓟辽总督一起监督辽东卫所部队。加上辽东地区要防备朵颜三卫、女真部落,所以锦衣卫在这里也有很多情报机构。
自从朱厚熜登基之后,朱厚熜是有意的削减锦衣卫抓人、审讯的权力。更多的是让锦衣卫变成一个情报机构,开始让锦衣卫在各个重要地方都设立情报点。
如草原部落,还有宗藩所在地,以及沿海海商云集的地方。都是朱厚熜重点监察的地方,锦衣卫在这些地方也有大量的情报点。
这样关于李承勋的消息,就算不是专门去了解,也会有很多会传入朱厚熜这里。
李承勋很像彭泽。
事必躬亲。
这几年李承勋在辽东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筑城。
李承勋在辽东这些年,筑城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套体系。沈阳、铁岭、开原,是辽东北部的三个城市。沈阳是瞄准了辽阳的规模,是要打造和辽阳一样的辽东重镇。
铁岭和开原不一样,是为了拱卫沈阳北部,因此筑城目的是军事要塞。
然后是抚顺。
这同样是辽东筑城的重中之重,因为抚顺东部就是女真部落的地盘。之前辽东马市是放在了辽阳,但辽阳作为辽东政治、经济、军事重心,在这里开马市实在是太危险。谁能够保证那些来辽阳做生意的朵颜三卫、女真部落没有包藏祸心。
所以和女真部落的马市,李承勋选择了抚顺。
如何让抚顺成为成功的马市,还能够保卫抚顺的安全,是李承勋一直在考虑的事情。因此抚顺的筑城,李承勋是花了不少精神。
然后是辽河套地区。
新民、阜新、彰武,这是李承勋在辽河套地区新建的城市。就是为了控制辽河套地区。
李承勋是蓟辽总督。
本来该管的事情很多,包括辽东开省之后,卫所和布政使司那边矛盾很多,要解决的事情也多。但李承勋这几年并没有参与调解当中,只要双方闹得不是太严重,李承勋是不会管的。李承勋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筑城上。因此几乎没有多少休息时间,隔一段时间就会风尘仆仆的去考察筑城的情况。就怕出现任何问题。
也正是因为有他的监督,有他尽心尽力,辽东筑城速度才会这么快。
“臣李承勋参见皇上。”
“免礼。”
“谢皇上。”
“赐坐。”
朱厚熜看着李承勋道:“李卿,你在辽东辛苦了。”
“都是臣该做的。”
“你在辽东多少年了?”
“若算上巡抚辽东的时间,臣在辽东待了十年左右的时间。”
“十年,可不是很短的时间。”
朱厚熜点点头。
李承勋开始是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辽东,后来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辽东,很快又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总制辽东、蓟州军务,也就是蓟辽总督。这样算下来,李承勋在辽东有十年时间。在大明朝镇守一个地方如此长的时间是不多见的。皇帝最担心的就是盘踞地方多年的人,不管这个人是什么人。盘踞地方多年,就自然会形成自己的势力。也是最容易滋生军阀的。
好在辽东贫瘠,之前只有辽东都司,而且刚刚开省没有几年时间。
要不然也不可能让李承勋在辽东这么多年。
“朕想问问你,现在辽东最迫切的问题是什么?辽东最需要改善的问题是什么?”
“人。”
李承勋没有任何的犹豫。
立马就回答。
然后解释道:“皇上,辽东最大的问题是人,辽东缺人,缺很多人。这几年臣和蒋布政使(蒋瑶),对于辽东各地做过实地考察。辽西走廊,还有辽河套地区缺水,开垦荒地不容易。但辽东其他地区不算是很缺水。耕地资源虽然不能和江南鱼米之乡相比,但也不是很差。我想辽东地区养活五百万人口是不成问题的。最近种植的玉米产量不错,若真的能够在辽东大规模种植,我想辽东可以养活的人口还能够增加三百万。”
“辽东地区防御朵颜三卫,防御女真部落,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人口。只要辽东人口增加,那么就是最好的防御。只要有了足够的人口,在这一地带就能够拥有绝对性的优势。现在的情况,辽东人口当中,掺杂大量的蒙古人、女真人、朝鲜人,汉民虽然更多,但优势不明显。再增加三百万以上的汉民,就能够彻底稳定辽东。”
朱厚熜点了点头。
明白李承勋的意思。
对于边疆地区来说,想要增加控制力,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人口。可是边疆地区生存条件恶劣,想要增加人口并不容易。为什么历朝历代防御边疆,都会选择军队屯垦。
就是因为百姓不愿意去,只能是让军队过去。
李承勋的意思是,辽东虽然是苦寒之地,但并不是人类不能生存的地方。相反辽东耕地资源不差,能够养活的人口不少。现在的辽东人口当中,有不少是卫所军户,然后是蒙古人、女真人、朝鲜人,还有其他一些不同民族。汉民在辽东虽然有优势,但不明显。
其实这种情况是最危险的。
因此李承勋才会说辽东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口。只要人口再增加三百万,那么辽东这个地方就彻底稳了。
“皇上,臣派人考察过朵颜三卫中的泰宁卫,还有建州左卫目前所在的地方。他们那里的土地比辽东地区更加肥沃,虽然冬天寒冷,但那个地方千年之前就开始种粮食,还有种水稻的。虽然不多,但这表明这个地方是可以种粮食的。只是泰宁卫也好、建州左卫也好,他们并没有农耕技术,因此没能够在这里发展农业。以臣估计,泰宁卫和建州左卫目前所在地,一旦开发出来,养活三五百万人口不成任何问题。因此臣的想法是,朝廷应该要更加重视辽东。慢慢的蚕食朵颜三卫和建州左卫的地盘,未来在此地迁移千万人口。只要有了千万人口,那么不管是朵颜三卫还是建州女真,都不足为虑。因为我朝在这里,人口占据绝对优势。到时候我朝在辽东可以扩土五百里以上。”
朱厚熜看了地图。
李承勋说的,泰宁卫和建州左卫控制的地方,说的是后世的长春、四平一带。
这里可是后世大粮仓,是东北黑土地的一部分。
所以李承勋才会说这里的土地比辽东地区更加肥沃。而且历史上努尔哈赤的爷爷,就是从大明朝学习种地,然后在这一带种地,提升了部落的实力。慢慢的女真部落也成为了半农耕半渔猎的民族。
果然李承勋在辽东待了十年,不是白待的。对于辽东未来的发展都有规划。朱厚熜想了想道:“女真部落的实力到底如何?”
这是朱厚熜想要知道的。
历史上就是女真部落崛起,建立了清朝。
朱厚熜很想知道现在的女真部落实力如何。李承勋摇头道:“女真部落虽然分为建州卫、建州左卫、建州右卫,但其实这只是非常笼统的概念。其实女真部落早就四分五裂,光是稍微有实力的部落就有几十个。其中强大的部落,能够拿出两三千部队。在女真部落当中,能够拿得出上千部队的,已经是很厉害了。目前女真部落对于朝廷还是很畏惧的,并没有多少敢生事的部落存在。相比起来在辽东最危险的还是朵颜三卫。朵颜三卫虽然这几年很老实,但对他们绝对不能放松。”
“嗯。”
增加人口。
给辽东增加人口,这是当务之急。
“你在辽东多年。给朕介绍一下,一旦和朵颜三卫发生冲突,在辽东能用的武将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