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算一下,应该要增加多少粮食储备。”
“皇上,按照战争的规划情况,前线粮食储备不应少于一百万石。具体大同一带,应该要储备最少六十万石,宣府储备四十万石。这是最基本的储备。为了以防万一,朝廷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增加储备。”
军事参议司总参议李钺开口。
未来几年朝廷最大的事情都会是这场战争。其他一切都是要配合这场战争。所以对于刘天和提出的问题,朱厚熜很重视。立马让杨一清、汪鋐他们制定详细的计划。
军事参议司就是干参谋的活。
这个参谋不是人们想象当中那种羽扇纶巾,熟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给人出那种天马行空主意的军师。那都是后来人想象的。就是诸葛亮打仗,那也不是那种情况。打仗可不是小孩子玩家家,一个出人意料的主意,就能够获得战场上胜利的。
真正的参谋,那是要计算所有的一切。
光是军队行军路线的设计,就不是一条两条,而且会设计好多条行军路线。还要判断敌人的动向,判断敌人的兵力,判断敌人的后勤。可以说做参谋的,要把战场上能够出现的各种可能都要考虑到。如果战场上出现参谋没有预料到的情况,那么这就是参谋的失职。制定各种军事方案,然后把这些方案交给军队。里面甚至有遇到紧急情况怎么改变计划。每一场战争之前,参谋都要细致的完成这些东西,供指挥者参考和选择。
除了这些打仗方面的事情之外,军事参议司还要制定军队后勤方案。打仗需要多少后勤,后勤物资从哪里筹集,什么方式运输,什么路线运输。这都需要详细的计算,详细的规划,最后提供给兵部,提供给前线。
因此军事参议司立马是计算出了前线大致需要的粮食数量。
“这么多粮食,准备怎么解决?”
“皇上,粮食没有问题。这几年朝廷的田赋一直在增加,可调动的粮食是足够的。唯一的问题就是,宣府、大同缺乏足够的粮仓,以及运输的问题。”
总督仓场的张文锦开口。
因为是关于粮食后勤的问题,所以张文锦才会参加会议。
张文锦先是给朱厚熜介绍目前边疆地区储备粮食的情况。
朱厚熜点头。
张文锦虽然在大同做错了事情,差一点酿成了兵变。但他在大同只是因为急功近利,并不是说他的能力就很差。相反有了在大同这样惨痛的教训之后,张文锦做事情是越来越稳,开始有了大将之风。
对于宣府、大同一带的粮仓,不仅仅是户部粮仓,就连军队卫所粮仓,还有民间社仓的位置都了如指掌。以及他们这些粮仓当中有多少粮食,张文锦都掌握。
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但张文锦却做到了极致。朱厚熜听着,都知道张文锦这是做了很多功课,仓场总督衙门对于全国的粮仓是做了详细的了解。要不然也不可能有如此详细的数据。
“那你说说办法。应该怎么在短时间之内增加百万石的粮食储备。”
“皇上,首先必须要设立几个临时粮仓。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并不需要永久性的粮仓,这些地方也用不上永久性的粮仓。不过就算是临时性的粮仓,也是需要尽快的动员。至于粮仓的位置,大同这边紧挨着前线,不好大张旗鼓。臣认为可以在应州打造临时的粮仓。应州离大同不远,但又不是前线,最适合打造临时粮仓。宣府这边倒是没有多少问题,可设立粮仓的地方不少。”
“运输呢?”
“这个大同反而是好解决的。我朝这几年,每年山西的田赋在230万石左右。增加六十万石左右的粮食,对于山西来说毫无负担。就是再增加一些,一百万石山西自身也是可以解决的。而且…………”
张文锦犹豫了一下。
不过很快道:“山西上等田大部分都在山西宗藩手中,山西粮食产量很大一部分都在山西宗藩手中。若朝廷需要,完全可以从宗藩手中调配所需要的粮食。就算不从宗藩手中调配粮食,只要临时停止宗藩俸禄,也能够解决大部分的问题。”
张文锦是稳重了很多。
但性格是很难有变化的。
直接点出了山西宗藩。
山西宗藩,三大藩王系就是晋王、代王、沈王。这三家亲王府,后来发展出了近百个郡王府,往下又有几百个将军。控制了山西大半的土地,而且都是山西最好的土地。
山西谁最有钱?
就是这几个宗藩。
他们本身就有大量的耕地,每年都有大量的粮食。而且每年朝廷还要给他们发放高额的俸禄。所以说山西谁有粮食,肯定是山西宗藩。
张文锦的意思很简单。
山西是不缺粮食的。一旦朝廷情况紧急,粮食不够前线使用,那就调用山西宗藩的粮食。甚至可以停发俸禄,这样也是一大笔粮食,可以解决前线的问题。
“这个根据情况来说。大同粮食储备,可以从今年的山西田赋当中直接截留。这个兵部和户部协调。说说宣府那边。”
朱厚熜虽然一直在打压宗藩,但其实到现在都没有真正的介入到核心问题。
唯一开始触碰宗藩核心利益的,就是桂萼他们在河南清查宗藩土地。其他的宗藩改革,只能是减少宗藩俸禄的一些手法而已。
山西宗藩,嚣张跋扈。
除了沈王一系,整体上不错之外,晋王和代王那都是山西一大害。不知道多少山西官员弹劾过山西宗藩。但因为山西地处前线,而且离京城太近,因此朝廷对于山西宗藩一向是安抚为主。
那些弹劾山西宗藩的官员,往往朝廷都会处罚他们。
就像是都察院左都御史高友玑。
就是因为得罪了山西宗藩,最后是降二级使用。虽然都是朱家人,但对于朱厚熜来说,这些宗藩只是朝廷的蛀虫而已。皇家哪里有什么亲情。
不过现在还不是解决这些宗藩的时候。
朱厚熜还是需要打一场胜仗,一场可以轰动全国的胜仗。声势远远超过蓟州大捷的胜仗。用这种威势,震慑那些不听话的国内势力。这样进行全国的宗藩改革,才能够让这些宗藩老实。
不过听张文锦的话之后,朱厚熜算是放下了心。
山西有粮食,问题不大。
“宣府这边,却是需要京城的支持。四十万石,不是一个小数目。朝廷应该从现在开始,调动足够的粮食北上。”
“这个你来安排。我不管你怎么做,我给你半年时间。半年之内,宣府的粮食储备必须要增加四十万石。能不能做到?”
“臣定当完成。”
“好。”
知错能改就是好事情。
张文锦虽然做错了事情,但只要改正了,以后好好吸取教训,那就是一名有能力的官员。张文锦还不到五十,还能在朝廷上蹦跶二十年。
有能力的官员越多,朱厚熜越是满意。
“马的问题呢?”
“这个是刘总制(刘天和)对于宣府和大同不了解有关系。”
杨一清开口。
对朱厚熜道:“宣府和大同,这几年因为关闭马市,的确是没能够换取到马匹,平常来说是缺马的。但其实宣府和大同目前并不缺马。李铎这几年奉命整顿宣大军务,在大同和宣府都在大力训练骑兵部队。因为宣府和大同关闭马市,所以兵部在分配马的问题上,更多的倾斜宣府和大同。因此这几年太仆寺给宣府和大同一万四千匹左右的马,用于他们组建骑兵部队,用于他们后勤运输使用。加上宣府和大同原有的骡马,目前宣府和大同骡马估计不少于两万匹。而且京营部队更是不缺少马,不仅是骑兵用的马,就是后勤用的马,都配备了很多。目前京营拥有两万匹左右的马。因此整体来说,宣府、大同,还有京营部队并不缺马。就算是缺马,也不是很严重。”
“是吗?”
“是。就算是真的缺马,但短时间之内补充,应该不成问题。”
“那就好。”
朱厚熜放下了心。
这等规模的战争,需要调动的部队太多,要动员的民夫也太多。因此方方面面都需要考虑清楚。现在听到杨一清说,马的问题不是大问题,可以在短时间之内解决,朱厚熜当然是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