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不敢皇上如此的赞赏。”
“不用谦虚,是你的成绩,就是你的成绩。朕心里有数。”
“谢皇上。”
高友玑不知道朱厚熜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就像是离开的时候做总结一样。皇上难道不满自己和王瓒他们走的太近,不满自己和王瓒他们合作谋取内阁阁臣的位置,所以要把自己踢出去?
就跟盛应期一样,踢到地方去?
可是自己堂堂的正二品都察院左都御史,如果真的去了地方,那就真是名副其实的“贬官”。应该说只要自己没犯原则性错误,那么地方还真没有适合自己的官位。又或者皇帝要把自己发配到南京去,那样自己就要在南京养老了。
心里是七上八下的。
朱厚熜看着高友玑不断变化的脸色,道:“你有没有想过去吏部,结合张璁在湖广的改革,在吏部做改革。以前你都是在都察院,监察官员。有了这样的基础,在吏部你可以从选拔官员、考核官员开始进行监督,完成吏治改革。”
高友玑猛然抬头。
不过很快重新低下头,心中已经明白朱厚熜的意思。
内阁阁臣不用想了。
肯定是泡汤了。
但皇帝是意思是,让自己去吏部。以自己都察院左都御史的身份,如果离开都察院去吏部,唯一的可能就是自己担任吏部尚书。
那么原来的吏部尚书王宪,就要进入内阁。
王瓒、王宪都在内阁,可是盛应期去了辽东,皇帝也不让王时中接任吏部,而是让自己过来当吏部尚书。这是直接断了王瓒想要控制吏部和都察院的计划。
王瓒本身就没有什么根基。
完全是靠着皇帝的宠信,走到了现在的位置。如果无法在朝中控制一些强有力的部门,那么他这个内阁阁臣在内阁的发言权就会进一步缩小。
就算王宪进入内阁支持王瓒又如何?
还能比得过内阁首辅费宏,内阁大佬杨一清,或者是蒋冕、毛纪他们?
都不可能。
还丢失了最有权力的吏部。
这么一想,高友玑心中为王瓒默哀。
也开始警醒。
皇帝的宠信,那是有条件的。一定范围之内,皇帝可以允许你恃宠而骄。但如果你忘记分寸,野心太大,皇帝的宠信随时可以消失。
伴君如伴虎,可不是开玩笑的。
现在就是如此。
皇帝这两年对于王瓒的要求,基本上都是满足的。让王瓒的实力迅速膨胀,不少不得意的的官员,都是投奔了王瓒这个新贵。
如果就此打住,那么皇帝看在王瓒大礼仪之争当中的贡献,对于王瓒的做法睁一眼闭一眼。可惜王瓒不知道停步,野心不停地膨胀,搅得朝中不安稳。
看看这一年,短短一年之内朝中多少重臣离职。若是放任下去,还不知道有多少朝廷重臣要离开朝廷。
这是皇帝不能容忍的事情。
所以这是要出手警告一下王瓒。
想通了这一点,高友玑立马是有了决断。反正自己是皇帝和袁宗皋一手拉拢到京城的,和王瓒他们顶多就是政治上暂时的盟友而已。双方之间又没有什么盟约,更没有什么很深的私人交情。
死道友不死贫道。
把自己摘出来才是正道。
因此立马道:“皇上,臣愿意到吏部参与吏治改革。 ”
“好。”
朱厚熜点头道:“大明开国百五十年时间,吏治问题已经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都察院、吏部的改革都有你开启,你的一番作为必然能够名留青史。”
“臣只是完成皇上交代的事情,不敢有如此奢望。”
“不要妄自菲薄。秦孝公和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的时候,又如何能够想到一百多年后,秦朝能够一统全国。卿今天对于都察院和吏部的改革,有可能开启大明朝中兴之路。”
“臣定不负皇上重托。”
“高卿,你去吏部,朕想给你派一个得力的帮手。不过朕不指定,卿自己考虑一下,看看谁适合。”
“皇上,都察院左副都御史郑岳。为人清廉,刚直不阿,能力出众,可担大任。”
高友玑知道,皇帝因为王瓒的事情,对自己迁怒。
但只是敲打。
吏部尚书的分量,其实并不比内阁阁臣差。甚至比一般的内阁阁臣还要重要。王瓒和王宪并不是不看重吏部尚书的位置,而是他们已经有了安排。这样内阁里面有了分量,外面又有吏部尚书的支持,这才是完美的。
可是很显然皇帝不给他们这个机会。
皇帝敲打完了高友玑,还是要用高友玑,高友玑依旧是朱厚熜手底下的重要官员。因此再给高友玑一个安抚,允许高友玑提拔一个自己人进入吏部,帮助高友玑进行吏治改革。
既然皇帝要安抚,高友玑就不会客气。
推荐了郑岳。
一个铁面御史,脾气耿介著名的大臣。
高友玑可是官场老人,年轻的时候因为得罪了宗藩,被多番打压。现在年纪大了,人也开始圆滑,开始变得聪明。改革, 改革,哪里是那么容易的。
张璁的考核官员方法,高友玑是清楚明白。
那就是折腾。
对于官员的要求很高,一旦实施下去不知道有多少官员要倒霉。这样的改革在一个省份推行,都受到了巨大的阻力。如果自己在吏部推行,不知道反对力量有多厉害。这种改革哪里是那么容易的。
皇帝需要高友玑这样敢想敢做的大臣为改革披荆斩棘。同样高友玑也需要一个为改革冲锋陷阵的大将,因此选择了郑岳。
“朕知道了。”
高友玑的选择不离谱。
郑岳耿介之名天下皆知。从明孝宗的时候开始,郑岳就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在朝中打击权阉,在边关整顿卫所,包括卫所屯田。到了地方开始整顿宗藩耕地问题。不管是在湖广还是江西,郑岳都是大力整顿宗藩土地,最后惹怒了宗藩,让他的仕途出现了很多波折。甚至一度入了监狱。
这是一个脾气很耿直,但又很有能力的官员。
让他去吏部,跟着高友玑进行吏治改革,的确是很适合。而且这几年郑岳都在高友玑手底下干活,配合也不成问题。
“那就先这样吧。”
“臣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