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王尚书,都察院高都御史。”
王瓒在内阁受够了单打独斗。
内阁当中,费宏是内阁首辅,杨一清是负责北疆军务,都是一等一的内阁大佬,在内阁手握重权。就算是不在内阁拉帮结派,地位也是很稳固的。
而蒋冕和毛纪两个人,在内阁资历很深。两个人的内阁资历甚至比费宏和杨一清还要深,加上他们两个人很多事情都是同进同退,同声同气,所以在内阁发言权也很重。
反而是王瓒作为皇帝的“宠臣”,在内阁一直受到排挤。内阁阁臣都瞧不起王瓒这样“谄媚”皇帝成为内阁阁臣的大臣,再说王瓒的能力,也得不到他们的肯定。有些“谄媚”皇帝登上高位的“佞臣”,别看他们被人鄙视,但这些人手腕还是很强,能力还是很强。但王瓒多年在翰林院、国子监、礼部这些部门转悠,实际处理事情的能力一般般,得不到内阁阁臣的承认。
这让王瓒非常生气。
王瓒知道自己要不是得到皇帝的宠信,在内阁根本待不下去。这是王瓒一直耿耿于怀的事情。王瓒认为,这都是因为在内阁自己没有同盟的原因。这一次终于有了一个好机会,内阁阁臣出来了两个空额。
王瓒要彻底改变内阁的情况。
所以王瓒也不隐藏自己的想法,直接就推荐吏部尚书王宪和都察院左都御史高友玑进入内阁。
“若他们入阁,吏部尚书之位和左都御史之位呢?”
“皇上,可先让礼部左侍郎王时中和都察院右都御史盛应期掌部物。过段时间可以重新廷推吏部尚书和左都御史的位置。”
朱厚熜微微点头。
看上去没说什么,但心中只能是感叹,王瓒的野心太过膨胀,胃口也太大了。
不仅仅要加强自己在内阁的实力,而且还不愿意轻易放过吏部和都察院这两个重要部门。吏部左侍郎王时中,因为当年和刘瑾阉党有所关联,受到满朝文武的抵制。但王时中能力很出色,因此早些年袁宗皋担任吏部尚书的时候,给朱厚熜推荐了王时中,让王时中进入了吏部,开始担任礼部右侍郎。
当时袁宗皋和王瓒、王宪都是朱厚熜大礼仪之争的主要支持者,算是政治盟友。因为王时中这个袁宗皋提拔的官员,也自然而然和王瓒、王宪走的很近。
王时中在朝中实在是没有根基,又受到很多朝廷重臣的排斥。加上这几年一直在王宪手底下,因此只能是和王瓒、王宪保持有好的关系,稳定自己在吏部的位置。王瓒这是要让王时中接任吏部尚书的位置,继续掌控吏部这个重要部门。
还有都察院。
盛应期,这可是一员能吏。
盛应期脾气不小,明武宗时期就连那些权阉都不愿意和盛应期直接发生冲突。因为盛应期就像是一个愣头青一样,谁要是敢在他眼前犯事情,他才不管你是谁。像盛应期在地方当官的时候,很多官员对于贩卖私盐都是睁一眼闭一眼,但盛应期眼睛里可揉不得沙子,抓了不知道多少贩私盐的官员家人和权阉家人,得罪了一大批人。
包括巡抚地方的时候,严查当地的粮库。
不管是户部仓储,还是地方仓储,甚至是军队仓储,他都是严厉打击。以至于他在南直隶的时候,一年之内竟然是追回了两百万石的粮食,抓了一大批粮仓蛀虫。然后用这些粮食,组建了备荒粮仓,用于灾民使用。这笔粮食直接用于宁王之乱之后,遭受灾害的江西灾民身上,稳定了百万灾民,功劳甚大。
这就是盛应期。
当然盛应期这个人不仅仅做事情如此刚硬,而且巡抚地方的时候,平定地方叛乱那也是一把好手。甚至还有过单刀赴会,平定土司叛乱的事情。
真正文武双全的官员。
但你要是认为,他是一个正直道德的官员,那就大错特错了。盛应期一直在地方当官,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时间。早年刚刚入仕的时候,盛应期以当时内阁首辅李东阳门生自居。当然李东阳也认盛应期这个门生,因为盛应期的确是能力出众。
此时还没什么。
明武宗登基之后,盛应期就开始左右摇摆。等李东阳致仕之后,盛应期就更是表现出自己墙头草的本事。在朝廷重臣那里,到处钻营。甚至和明武宗的一些宠臣,包括一些权阉都保持来往。
明武宗驾崩,杨廷和权势大涨,盛应期就完全投靠杨廷和。杨廷和其实并不喜欢盛应期,因为盛应期政治节操太差。杨廷和是那种非常爱惜羽毛的官员,当然不喜欢盛应期。因此盛应期虽然级别不低,而且能力也出色,但杨廷和还是牢牢地把盛应期压在地方,不让他有机会入京。
杨廷和致仕,盛应期已经看出蒋冕他们是不可能有杨廷和这样的威势。
因此立马是抛弃了蒋冕,投奔了王宪这些皇帝“宠臣”。盛应期别看才五十三岁,但盛应期是少年才子,十九岁就中了进士,在官场上已经三十四年时间。
有资历、有能力,对于缺乏人才的王瓒来说,盛应期这样处于盛年的官员是非常需要的。盛应期早在明武宗末年就是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立下战功。王瓒和王宪合作提拔盛应期为都察院右都御史。
盛应期就是这样矛盾的官员。
他在地方,到处钻营,投奔朝廷重臣。但他在地方当官的时候,政绩斐然,能力是没的说的。
现在正好可以让他接任左都御史。
完美的计划。
朱厚熜心中甚至有些生气。
王瓒是立下了大功劳,大礼仪之争功劳最大。但朱厚熜也给足了王瓒好处,让王瓒从一个礼部左侍郎,一直到现在的内阁阁臣。乃至于这些年很多重要位置,朱厚熜很多都是给了王瓒推荐的官员。就是堂堂大九卿之一的通政使位置,朱厚熜都给了王瓒推荐的宋景。
朱厚熜自认为对于王瓒还是很够意思的。
可惜人心不足蛇吞象。
王瓒一直想要成为杨廷和那样的内阁首辅,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但这个朱厚熜是真的不可能同意的。不是朱厚熜小看王瓒,而是王瓒真的没有内阁首辅的魄力,手腕。更不用说王瓒没有朱厚熜想要的改革能力。
这几年朱厚熜一直是放任王瓒。
毕竟是自己的功臣,是自己的“宠臣”。可是朱厚熜知道,王瓒这样的情况不能放任下去。要是这一次答应了王瓒,王瓒下一步瞄准的就不再是陈九畴、李昆他们,而是直接瞄准杨一清、蒋冕他们。
这样朝中就更不稳当了。
之前陈九畴的事情,朱厚熜虽然没有直接说,但还是隐晦的敲打了一下王瓒。可是很明显王瓒根本没有往心里去。
因此朱厚熜对王瓒道:“王卿,先回去吧。此事朕知道了。”
“臣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