兀良哈万户南下开始是很小心的。
开始只是试探一下。
看到博迪汗退缩,兀良哈万户胆子越来越大,野心跟着膨胀。南下的兀良哈万户也越来越多,最后是碰到了鞑靼右翼部落,情况就变得完全不一样。
鞑靼右翼正是鼎盛时候,俺答老爹甚至一度抢夺过博迪汗的汗位。虽然俺答老爹死了,但俺答的哥哥济农率领鞑靼右翼,和他老爹一样野心勃勃。甚至想要击溃鞑靼左翼,重新抢夺蒙古大汗的位置。
岂能允许兀良哈万户这样的外来户抢夺自己地盘。
因此双方冲突开始增加。
从嘉靖元年开始,到现在嘉靖六年,双方之间的冲突规模一直在增加。但双方并没有发生过真正决定部落命运的大决战。但杨一清他们判断,双方之间爆发这样的大战争,也就是这几年时间。
因为兀良哈万户慢慢的南下,发现南边真的很好,比北边好多了。
结果是兀良哈万户整个部落都要南下,看上了鞑靼右翼的地盘。
等到兀良哈万户整个部落完全南下,开始进入鞑靼右翼核心地盘的时候,双方之间的冲突就不是现在这样的规模。双方肯定是要爆发一次决定双方部落命运的大决战。
到时候双方派出的军队数量,都会是几万人规模。
杨一清说的就是这个战争。
打起来必然是主力尽出,给大明朝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你们判断几年之后会有这样的战争?”
“皇上,从目前兀良哈万户部落南下的速度,臣等判断应该在嘉靖十年之前就会爆发这样的战争。”
“嘉靖十年之前?”
“是。”
对于这些战场上的判断,草原部落之间的判断,朱厚熜相比起自己更相信杨一清、汪鋐、李钺这些专业人士的预测。因为在这些方面,朱厚熜肯定是比不过他们。
兀良哈万户南下,不仅仅是原来的兀良哈万户。为了增加实力,为了增加声势,兀良哈万户是带着北边好多个部落一起南下。杨一清他们就是根据这些北边部落南下,猜测战争爆发的时间。
朱厚熜想了想道:“那就没多少时间。”
“是。”
“你们所说,谁最适合总制宣大军务?”
杨一清他们听到朱厚熜的话,就知道朱厚熜并不是很放心现在总制宣大军务的李铎。
不过也是。
李铎虽然也打过仗,但之前只是大同巡抚,是跟着姚镆打仗立功才迁为都察院左都御史,才能够总督宣大军务。其实他本人并没有直接带兵打过仗。这几年李铎在宣大总督的位置上,表现还是很好。
整顿军队,打击侵吞屯田的行为,储备军粮这些方面都做的很好。鞑靼右翼部落这几年也是几次进攻过大同和宣府一带,但都没有效果。
李铎在防御方面做的还是很不错。
但让他全权负责打仗,朱厚熜倒是不怎么信任。
“臣认为有四个人最为合适。”
“说说。”
朱厚熜也想听听杨一清的想法。
毕竟杨一清是北疆军务总负责。从嘉靖元年开始就负责北疆军务,一直到现在北疆局面大为改观,杨一清的功劳是很大的。杨一清年纪大了,知道这是自己最后一次名垂青史的机会。一旦真的能够重创土默特部落,那么大明朝在北疆地区就能够占据主动位置。
所以朱厚熜很相信杨一清。
“总制闽浙军务的王琼、总制四川军务的王守仁、原总制陕西三边军务的陈九畴、总制蓟州军务的刘天和。本来吏部尚书王宪、土地部尚书彭泽、税务总司总司长姚镆,都是适合的人选,但他们已经不适合去总制宣大军务。”
朱厚熜点头。
杨一清把目前朝廷能够带兵的文臣都说了一遍。
如果再加上,就是眼前这三个人。但还是那句话,他们的位置决定了,他们是不可能直接去担任宣大总督。王宪、彭泽、姚镆都是一样的情况。
所以杨一清说的是王琼、王阳明、陈九畴、刘天和四个人。
朱厚熜转过头,看向了汪鋐和李钺道:“你们看呢?”
“臣对于杨阁老推荐的人选无异议。臣也认为朝野上下,他们四个人最为合适。”
汪鋐附议。
李钺也是上前道:“臣也没有异议。”
“刘天和年纪不大,真的能接受如此的重担?”
朱厚熜自言自语。
杨一清虽然是推荐了四个人,但其实杨一清推荐的只是一个人。王琼其实是最适合的人选,有威望、有能力。但朱厚熜知道,朝野上下是不可能让王琼上前线,负责这么重要的事情。而且朱厚熜本人也是如此。
王琼资历太深、威望太高。
去指挥这样一场战争,一旦赢了,怎么安排他。
虽然不至于功高震主,但也不是一个好事情。
至于王阳明,身体不好,这一点朝野共知。也不知道怎么了,王阳明才五十多岁的年纪,身体情况就非常不好。以至于朝廷都担心,他能不能完成在四川总督上的事情。
陈九畴刚刚因为谎报战功被贬,也不可能让他去当宣大总督。
也就是说只有刘天和适合。
“皇上,臣认为刘天和可担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