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城整体来说很是顺利。
这的确是杨一清的功劳。杨一清准确的判断了草原部落情况,制定了最适合大明朝利益的战略。几年下来战略效果非常明显。大明朝虽然还无法对草原部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但已经取得了相对的优势。可是现在陈九畴的问题出来,杨一清作为总负责,而且陈九畴还是当时的杨一清推荐的。因此杨一清也要负责任。
杨一清一开口,就是说陈九畴应该接受处罚。
但立马道:“然陈九畴力保肃州孤城,立下殊勋,功在社稷。若土鲁番长驱直入,甘肃诸番作为内应,甘肃必不保。甘肃不保,陕西何存?若非陈九畴运筹帷幄,内整肃兵马守城,且派遣属大明朝的番夷偷袭土鲁番营区,外联络瓦刺部牵制土鲁番,内外合力双管齐下才力保肃州孤城。臣以为文臣之中,如陈九畴这样有勇知兵忘身殉国者,万中无一。战报有误,和力保肃州之功勋相比,只是白玉微瑕而已。”
保陈九畴,就是保自己。
这一点杨一清明白。王瓒他们都是朱厚熜的宠臣,是朱厚熜清除明武宗老臣提拔的官员。自己虽然深受皇帝的器重,但如果在这个问题上栽跟头,那么接下来必然会受到王瓒他们穷追猛打。
所以杨一清必须要保陈九畴。
就算是给陈九畴定罪,也要定一个小罪,把自己摘出来。
当然杨一清保陈九畴,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杨一清本人是真的很欣赏陈九畴。杨一清和杨廷和关系一般,所以杨一清和陈九畴也没有什么私人关系。但杨一清对于杨廷和手底下的一些人还是很欣赏的。就像是彭泽、陈九畴,这些人都是操守好,能力强。
嘉靖三年发生的肃州保卫战,在朝廷上没有多少影响力。
自从朝廷在西北丢失了哈密之后,朝廷对于西北的关注度也下降很多。对于朝廷来说,鞑靼部落威胁最大。但肃州保卫战,当时是很危险的。
满速儿几乎是把土鲁番能够征召的人都召集起来,组建了大约两万人的部队。如果放在大同、宣府、蓟州、辽东那边,这点人马算不上什么。土鲁番的战斗力,也比不上鞑靼部落。
但放在西北就不一样。
在西北这边,能够调动两三千人的部落,那都是大部落。满速儿拼了老命动员了两万人的部队,已经是一个极限。在西北这片土地上,两万人的部队是真的很多。
满速儿围攻肃州,肃州当时非常危险。
好在陈九畴是真的很有能力。
调动了自己能够调动的所有资源,包括拉拢一些番邦部落,让他们偷袭土鲁番。还有拉拢瓦刺部落,让瓦刺部落牵制土鲁番。这样才保住了孤悬在外的肃州。
保卫肃州的战斗当中,陈九畴整顿的大明朝军队,表现也是非常出色,给土鲁番制造了很大的伤亡。最后保住了孤城肃州。
这是功在社稷。
于公于私,杨一清都要保陈九畴。
“若纵容此举,以后朝廷还怎么能够信任战报。放任不管,未来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多。虚报战功,一直是朝廷一大问题。因此虚报战功问题,必须要严肃处理。臣请皇上彻查此事,若此事为真,陈九畴应抓起来,交给刑部审核。”
吏部尚书王宪开口,和王瓒是一个意思。
陈九畴必须要重罚。
虚报战功,这可不是小问题。相反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陈九畴乃忠臣,也是功臣也。岂能因为一点事情就要对他进行司刑。臣作为刑部尚书,宁愿世宁受罚,也不能认同此事,刑部也不可能如此对待忠臣。”
刚刚担任刑部尚书的胡世宁开口。
王瓒和王宪看向了胡世宁。
很是惊讶。
胡世宁虽然不算是朱厚熜一手提拔的官员,但在朱厚熜登基之后升官速度明显加快。在明武宗时期,胡世宁可是遭到了很多次打击,甚至因为一直举报宁王造反,所以一度充军塞外。
朱厚熜登基之后,胡世宁才一直在升官。朱厚熜对于胡世宁的器重,大家都是看在眼里。要不然胡世宁哪里有机会这么快成为刑部尚书。
所以王瓒、王宪他们都把胡世宁当成是自己人。在现在这个时刻,王瓒和王宪是准备利用这个机会,直接扳倒陈九畴,打击蒋冕、杨一清,如果可能甚至包括费宏。
但本来以为是他们政治盟友的胡世宁,却是反对重罚陈九畴。
王瓒和王宪心中大怒。
叛徒。
在他们两个人心中,胡世宁成为了叛徒。
“费卿,你觉得呢?”
朱厚熜皱了皱眉。
一时之间朱厚熜也是拿不定主意,应该怎么处理此事。
陈九畴是有才之人,这一点朱厚熜同意。但陈九畴谎报军功,现在看来也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如果不处罚这种行为,以后要管理边疆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这让朱厚熜也是举棋不定。
所以问了费宏。
费宏一直在沉默,是不想自己出头。因为陈九畴和自己没有多少关系,费宏先要看看这些大臣是怎么想的。几下之间费宏也已经明白这些人的想法。
现在皇帝询问,费宏开口道:“皇上,一切的一切,目前都只是猜想。臣建议立马派人去调查此事,也让陈九畴上疏自辩。若此事为真,此等谎报军情之事,绝对不能姑息,一定要惩处。但陈九畴力保肃州,功在社稷,应该予以酌情考量。也可让陈九畴戴罪立功。”
“嗯。”
朱厚熜点头。
陈九畴这个人不管是不是真的谎报战功,保住了肃州是板上钉钉的功劳。这样的功臣,你要是砍了他,未来的史书上不知道会怎么写。
但谎报军情,是必须要处理的。
费宏比较滑头。
并没有明确支持哪一方面。
朱厚熜一时之间也是没有头绪,因此道:“都察院派人去查一查。”
“臣推荐及宦调查此事。”
“可以。”
朱厚熜登基,都察院改革之后,御史人数开始增多。
而且朱厚熜对于都察院还是比较宽容,把明武宗时期贬官的御史都重新招了回来。当中有不少表现出色的御史。后世很多人对于御史的印象是,御史喜欢怼天怼地,都是一群吃饱了没事干,天天只知道打嘴仗的官员。但朱厚熜成为皇帝之后,对于御史的看法是变了不少。因为不少御史能力是真的不错。
想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御史,很多方面你都要懂。
不然你怎么弹劾人家。
特别是公事方面,一些地方官府的政策,一些地方官府贪污,还有军队贪污,军队冗员这些问题。你要是不知道里面的东西,你怎么弹劾他们。
那些巡按地方的御史,不仅要懂地方治理的问题,还要懂大明律,因为随时要做好接待告状的准备。一些案子,都是巡按御史翻案的,你不懂一点大明律,你怎么翻案。
因此整体来说,这些御史的能力还是很出色,甚至应该说能力是很全面的。因为巡视地方的时候,不仅要监督地方官府施政,还要监督当地的军队情况。一旦发生了暴乱之类的,都是当地的御史组织部队打仗。
及宦就是这样的御史。
朱厚熜刚刚登基,有人弹劾边关重镇冒领军费粮饷。当是杨廷和就是派遣及宦去大同和宣府。及宦去了大同、宣府之后,短时间之内就理清楚了这里的军费粮饷的账目。
很快就搞定了军费粮饷的问题。
弹劾了一批人。
从大同总兵开始,大同镇守太监,全都牵涉在内。对于那件事情,朱厚熜印象很深。毕竟能够迅速的理清楚边关军费粮饷账目的,能力可见一斑。有些人操守很好,也有一片忠君爱国之心,但让他们处理这样复杂的问题,他们根本毫无办法。相比起来及宦这种,经过锻炼之后,就能够放出去坐镇一方。
高友玑推荐及宦,朱厚熜当然同意。
“满速儿现在代表土鲁番要求和我朝正常通贡,恢复以往的关系。大家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