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如果连地方镇守太监都解决了,那么杨廷和为首的政治派系会实力大涨,威望大涨,这不是朱厚熜愿意看到的。朱厚熜是少年皇帝,杨廷和是十年内阁首辅,朱厚熜必须要谨慎。所以朱厚熜在清理明武宗时期的权阉,还有镇守太监的问题上,一直表态模棱两可。
等到杨廷和致仕,朱厚熜才开始真正的清理了明武宗时期的权阉。因为杨廷和致仕之后,朝廷顿时少了一个强势的内阁首辅,让朱厚熜不再是太过忌惮。
打破原来的政治平衡,那么必须要完成新的政治平衡。灭了镇守太监,是朱厚熜准备把都察院独立出来,加强都察院的实力。从朝廷设计上完成一种新的平衡。
现在都察院实力越来越强大,朱厚熜才开始准备罢地方镇守太监。
其实对于地方镇守太监,朱厚熜是真的不看好,或者说真的不喜欢。这些人的存在,在地方上没有任何的好处,对于大明朝也没有任何好处。
只会影响大明朝的发展。
只是一直以来,皇帝都信任这些镇守太监,更是因为镇守太监是内库非常重要的来源。所以皇帝一直留着镇守太监。但朱厚熜可不会为了一时的一些好处,留着这个影响地方发展的镇守太监。
特别是镇守太监的权力模糊。
作为皇帝监察地方的太监,地方任何事情都有权力插手。这种模糊的权力,朱厚熜并不喜欢。当然朱厚熜要解决镇守太监,但也不能自己亲自说。要让朝臣说出来。
这可是揽名望的好事情。
杨廷和的新政,得到了很多读书人的支持。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杨廷和打击权贵,打击权阉。对于天下读书人来说,打击权贵和打击权阉是非常值得推崇的事情。
地方镇守太监,对于那些读书人来说更是不好的。
朝臣当中谁要是能够说服皇帝,那么就能够得到天下读书人的支持。朱厚熜当然是要把这个机会留给王瓒。王瓒虽然入了内阁,但在内阁一直是受到打压,或者是被人诟病的。
毕竟目前的内阁阁臣,要么是政绩斐然、名垂天下、文武双全的。就像是杨一清这样的,靠着政绩一步步走入内阁。要么就是内阁资历很深的,如费宏、蒋冕、毛纪这些人,是多年的内阁阁臣。再不就是如石珤这样朝野共知的铁面御史,再不就是俞琳这样的朝中老臣。
相比起来王瓒虽然是榜眼出身,但政绩不显,一直在翰林院、礼部、国子监这些部门轮转,是靠着大礼仪之争才走到现在的位置。因此在很多朝臣和读书人眼中,王瓒是皇帝的宠臣,不好听就是“佞臣”。
进入内阁之后,也没有多少话语权,内阁阁臣普遍鄙视他。
所以朱厚熜把这个机会留给了王瓒。只要王瓒能够成为罢镇守太监的那个人,那么他的名望会迅速的提高,他在内阁的话语权也会迅速的增长。
毕竟现在的内阁,和历史上不一样,内阁首辅没有那么强大的权力。内阁阁臣当中虽然首辅权力最大,两个次辅其次,最后是这些群辅。但这些内阁阁臣当中,其实谁有本事说服皇帝,让皇帝听自己的话,才是真正的实力。
现在王瓒开口罢镇守太监,是王瓒入阁之后,提出最敏感的建议之一。
之前那么多人提议罢镇守太监,皇帝都没有答复。
现在王瓒提议呢?
“嗯,有些道理。”
哗——。
内阁阁臣和吏部尚书王宪,署兵部事物的兵部左侍郎汪鋐,一瞬间都是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皇帝这真的是要罢镇守太监。
大家都是聪明人。
一下就明白,王瓒这一次提出的罢镇守太监,这是皇帝的意思,也是皇帝要给王瓒撑腰,要为王瓒助威。朱厚熜继续道:“既然是王卿提出来的,那么王卿写一份罢地方镇守太监的条目给朕过目。”
“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