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朝廷把他们两个人摁住了,并没有支持他们继续丈量土地。可是很多人还是看到了,朝廷并没有处罚常伦和史道。相反史道还升官,成为了绍兴知府。
这样一来一些本来就支持丈量土地的年轻官员,都是有些蠢蠢欲动。
任何一个朝代,都不缺少敢作敢为的官员。只不过一两个人无法左右大势,因此看起来很不起眼。可是一旦有人做了榜样之后,对于这些官员就是很大的鼓励。他们可能有这样的想法,但因为天下大势不支持,所以未能实施。不过史道和常伦做了榜样,其他支持丈量田地的官员,也要学习他们。
刘源清就是如此。
刘源清是非常支持丈量土地的,特别是宗藩的土地。刘源清也是从地方县令升官,来到了现在的位置。宁王之乱的时候,刘源清也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
刘源清当时就是进贤县的县令。
进贤县是宁王部队北进的必进之路。当时宁王部队进攻进贤县,带兵的是宁王的小舅子和江西镇守太监。可是刘源清一个小小的县令,竟然是召集了县内的青壮年,牢牢地控制了进贤县,宁王部队几次都打不下进贤县。不仅如此刘源清还带着200死士,攻击了这支部队的尾部,砍死了宁王小舅子和江西镇守太监。让宁王部队一直没能够拿下进贤县。
也因此刘源清才名声大噪。
当时刘源清可是做好了死的准备。甚至在家里堆满了柴火,只要进贤县被攻破,就准备和家人一起自杀。能够活到现在,担任河南都察院佥都御史,刘源清真的是无所畏惧。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事迹,刘源清也是名满朝野。
经历过宁王之乱,以及河南伊王之事,刘源清更加确认,宗藩必须要整治。而整顿宗藩,土地问题真的是重中之重。再不整顿宗藩,河南快没有好土地了。全都被宗藩控制。
“嗯。”
张羽微微点头。
接着看向了张芹,道:“文林兄(张芹)的想法呢?”
“鄙人担任按察使之职不过两个来月,对于河南的情况不是很熟悉。不过宗藩若真的存在大量侵吞官田、民田的事情,调查一下也不是坏事。”
张芹刚来。
刚刚担任河南按察使,因此对于河南现在的情况不是很熟悉。
还不是很清楚河南官场之间的关系。他也不敢肯定,桂萼和刘源清他们要清查宗藩土地的目的是什么?是真的要清查宗藩土地,还是有其他目的。
如果是年轻的时候,张芹不仅会支持,自己还要亲自上去。因为年轻的时候,张芹就是铁面御史。因为老是弹劾权阉,还入过监狱,后来贬到了地方。
但现在的张芹也不是刚刚入仕的愣头青。
所以说的委婉一些。
张羽笑笑,但不是取笑张芹。因为大家都是如此,年龄快到了六十岁。在官场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不可能跟年轻时候一样鸡血。
不过张羽的笑容很快消失。
道:“桂副使(桂萼),一旦开始清查宗藩问题,你可知道会有多少人会弹劾你?”
“下官知道。”
“若是闹出了什么事情,你会是第一个要负责任的。你怕不怕?”
“下官不怕。”
“好。”
张羽从第一次见到桂萼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桂萼。
虽然桂萼担任按察副使之后,河南不少官员,不少乡绅都状告桂萼,认为桂萼太刻薄,毫无读书人的风范和气度。桂萼来了河南之后,那可真是“铁面无私”,不知道处理了多少事情。
牵连出了多少读书人和官员。
且桂萼这个人真的很刻薄。不仅仅处理那些读书人的时候,不给他们面子。而且更重要的是,言语刻薄,根本不给他们面子。甚至有些事情在地方乡绅看来不是什么大事情,但桂萼却偏偏要大张旗鼓的审讯,最后还广而告之。且动不动就讽刺那些人,说的话都让人很难听。
但张羽却不这么认为。
张羽却认为桂萼很好,“刻薄”的很好。这些人不刻薄一点,他们简直是不知道天下还有大明律。张羽就是一直被很多人骂为刻薄。因此张羽不仅没有处理桂萼,反而是更加支持桂萼。
现在要清查宗藩田地,这可不是好任务。
但桂萼毫无惧色,这种胆气就让张羽很佩服。一个做大事情的人,如果没有这样的胆气,是不可能做成什么事情的。桂萼身上有一种“虽千万人吾往矣”这种气魄。
“桂副使,清查河南宗藩土地问题,就由你来全权负责。你想要什么,本官都支持你。”
“谢明公信任。”
桂萼脸色平静。
丝毫看不出是接任如此重要的事情。甚至有可能关系到自己未来。因为桂萼谋划这个事情已经很久了。从来到河南调查了河南宗藩问题之后,就一直在等这一天。
桂萼要让皇帝看看。
皇帝让自己来河南担任按察副使,没有任何问题。刘天和跟周尚文在蓟州来了一个蓟州大捷,桂萼就要在河南给皇帝一个“河南大捷”。
宠辱不惊。
看桂萼这个样子,张羽更满意。所以道:“边都御史,你看你们都察院是不是也派人协助一下,同时也监督一下。”
“那不就有一个。就他吧。”
边贡很随意。
面对张羽的话,直接指了刘源清。
“好。”
虽然边贡这样有一些无礼,但张羽没有生气。因为边贡就是这样的人,现在好了很多。以前边贡那可是动不动就写诗讽刺别人,在官场上得罪人无数。
因此不在意边贡,道:“那这个事情就这么定了。桂副使为主,刘御史为辅,清查河南宗藩田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