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严嵩乃是弘治十八年的榜眼。鸿胪寺卿,资历方面不会有太大问题。”
“王卿,你认为没问题?”
“皇上,没有问题的。”
“好。”
虽然国子监祭酒也好,鸿胪寺卿也好,都是小九卿。都是有资格参与廷议,在朝廷来说地位不算太低。因此都不是吏部尚书一个人可以决定的事情。
但吏部尚书的支持,情况会大不一样。
朱厚熜可不会随便把不确定的事情送到内阁或者廷议当中讨论。因为作为皇帝,一旦在内阁或者廷议当中,自己提出来的建议,被下面的大臣顶了回来,那样会丢大面子的。
皇帝的脸往哪里搁。
甚至直接影响皇帝的权威。
因此大部分事情,朱厚熜在讨论之前,都是先和下面的官员讨论一下。有了一定的支持之后,才会选择进行讨论。历史上嘉靖皇帝早年就是因为太小,没有这方面的锻炼,所以不懂这个,才会有很多事情都办不下去。
嘉靖皇帝登基之后,没有任何准备,就发起了大礼仪之争,被下面的大臣直接撅了回来。朝臣全都反对,让嘉靖这个皇帝根本下不来台。
丢尽了脸面。
后面真的没有办法,只能是采取了强硬的措施。左顺门事件,一次性打死了十几个大臣,罢黜了几十个大臣。也导致大量的朝中老臣选择致仕。
朝廷几乎停罢了三年多的时间。
甚至好几年之后,朝廷很多事情,不少大臣选择闭口不言。这些大臣无法和皇权直接对抗,就选择了软对抗。整个嘉靖几十年时间当中,皇帝和朝臣之间都是这种情况,耽误了整个朝廷大事。这种事情朱厚熜是不会让他发生的。皇帝和大臣之间可以闹矛盾,可以进行博弈,甚至可以发生一些龌龊。但就是不能完全闹掰了,双方撕破脸皮,那就是两败俱伤。
…………
嘉靖三年十月十一日,朱厚照召开廷议。
讨论新的内阁阁臣人选。
廷议过程还是很顺利。毕竟早在内阁会议上,大家都达成了一致,朱厚熜也是表达了自己的意思。杨廷和走了之后,内阁面对皇帝,陡然矮了一大截。
没有了杨廷和这样强势的内阁首辅,内阁再也没有了和皇权对抗的实力。
没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违背皇帝的意愿。
最后廷议确定吏部尚书王瓒入阁。
嘉靖三年十月十二日,朱厚熜任命王瓒为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参赞机务。朱厚熜登基之后,王瓒是坐了火箭。从礼部左侍郎,到礼部尚书,然后是吏部尚书,现在成为了内阁阁臣。
算是朱厚熜登基之后,升官速度最快的大臣。
王瓒入阁之后,吏部需要重新选择一名吏部尚书。吏部侍郎王时中此时临时负责吏部部事,所以王时中负责廷推,挑选一名吏部尚书。嘉靖三年十月十六日,朝廷在吏部侍郎王时中的主持之下,完成了廷推。
吏部尚书,天官的位置。
多少人关注。
吏部尚书有不少候选名单。
六部几个尚书都在廷推候选名单当中。
不过整个廷推过程,也没有出现什么意外。主要是现在的六部尚书,没有一个人的资历可以和王宪相比。所有的六部尚书当中,王宪担任尚书时间最长。再说朱厚熜内阁会议已经确定王宪接任吏部尚书,而且这还是费宏成为内阁首辅之后,第一次确定的人事问题。
朱厚熜不希望出现问题,费宏更不希望出现问题。如果费宏连这点控制能力都没有,内阁会议确定的吏部尚书都出现问题,那么皇帝就会质疑费宏作为内阁首辅的能力。
所以费宏很努力。
结果很顺利。
兵部尚书王宪得票最多,朱厚熜点兵部尚书王宪为吏部尚书。
王宪成为吏部尚书之后,第一个事情就是负责廷推兵部尚书。王宪以吏部尚书的身份,推荐原南京户部尚书邓璋为兵部尚书。虽然还有其他的候选人,但邓璋资历足够,又有新任的吏部尚书支持。
朱厚熜支持王宪,勾选了邓璋为新的兵部尚书。但邓璋早就致仕,现在在老家窝着。因此朱厚熜立马让内阁写了一份起复的诏书,给邓璋送过去。让他赶紧回到京城,担任兵部尚书。
当然邓璋接不接受圣旨,谁也不能保证。
在邓璋接任兵部尚书之前,兵部的部物交给兵部左侍郎汪鋐负责。
杨廷和离开之后,朝廷迅速的稳定下来。并没有想象当中那么动荡。不过等这些都完成之后,朱厚熜批准了户部尚书、总督仓场的孙交递交的致仕奏折。
同意孙交致仕。
孙交致仕,留下了总督仓场的职位。吏部尚书王宪再次主持廷推新的总督仓场人选。
很意外的,一年之前受到处罚的张文锦突围而出。
成为了总督仓场。
朱厚熜在廷推候选人当中点了张文锦。不过鉴于张文锦在大同的失误,朱厚熜并没有直接任命张文锦为户部侍郎兼任总督仓场。而是让张文锦先期署理户部粮仓,署理仓场。
若张文锦做得好了,就把署理去了,成为真正的总督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