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文大喜。
周尚文说完之后,其实是担心小皇帝根本听不明白。毕竟小皇帝是藩王登基,且没有经历过什么战争。对于自己的想法不清楚。但没想到小皇帝一瞬间就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把握住了最重要的信息。
作为一个领兵打仗的武将,最渴望的就是碰到一个明君,可以建功立业。
谁不羡慕卫青、霍去病。
雄才伟略的皇帝,开疆扩土,是武将最喜欢的年代。因此周尚文来了精神,立马对朱厚熜道:“皇上,就算我们的部队和蒙古骑兵大队碰到,只要利用好手中的火器,可以完全不用惧怕蒙古部落。特别是现在的蒙古军队还没有在野外碰到过我们的火器部队,所以并不了解火器的威力。碰到蒙古骑兵部队之后,瞬间调动大量的火炮、火枪,不要分散使用,就是瞄准其中一个点猛烈攻击,一定会造成整个蒙古骑兵部队的混乱。这个时候部队可以进攻他们的骑兵部队,完全能够击溃他们。”
朱厚熜微微点头。
周尚文这个就是火力覆盖的打法。
在冷兵器时代的现在,用火器突击,给对手一个巨大的打击。部队没见过这种打法,突然碰到这种打法,整个部队阵型都混乱,这时候是最适合突击对方。
周尚文是冷兵器战争当中成长的武将,却能够有这样的思维,果然是一代名将。
拥有这样出色的武将,历史上嘉靖皇帝怎么被人家俺答打到了北京城。朱厚熜既然来到了这个世界,就不会允许发生这种事情。
因此朱厚熜道:“如果给骑兵部队配备火器呢?”
“皇上,这方面臣虽然想过,但并不清楚会如何。目前部队使用的火器,并不适合骑兵使用。”
“其实骑兵使用火器,并不仅仅考虑在马背上使用火器。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的骑兵不管是怎么训练,在先天上就比马背上长大的蒙古部落差了不少。所以我们的骑兵可以考虑,组建骑兵只是为了增加行军速度,部队只是速度快的火器营。当然需要的时候,这支部队可以不使用火器,直接以骑兵使用。这么想是不是会有其他的方向。”
朱厚熜给周尚文另外的思路。
为什么一定要把他当成是传统的骑兵部队。就像是满清入主中原的时候,他们的部队说是骑兵,但其实和传统骑兵不一样。他们是重步兵,骑兵只是为了行军速度。
火器营也是如此。
步兵移动速度慢。组建骑兵是为了增加行军速度。当然平时作为骑兵使用,也是可以的。
“皇上,臣需要好好想一下。”
“嗯。”
说的和做的,完全是不一样的。
朱厚熜只是给他一个思路,具体的还是需要他们在实践当中完善。
“兵部让你入京,有没有告诉你因为是什么原因?”
“皇上有意组建骑兵。”
“对。最近两年从草原流入边关的马匹数量增多,随着边贸的增加,马匹数量持续的增加。这些马匹如果不用,那就是资源的浪费。因此朕准备利用这些马匹,组建一支骑兵部队,镇守蓟州。本来蓟州这边主要是防御鞑靼部落的骚扰,因此主要是以步兵为主。但朕不喜欢这种被动挨打,若有机会朕要给鞑靼部落一个教训。因此朕才会决定把骑兵部队放在蓟州,需要的时候要反击他们。朕准备任命你为蓟州总兵,全权负责蓟州的军务。”
“皇上,反击鞑靼部落,需要一个好时机。盲目出击,很有可能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
周尚文轻轻地劝一下朱厚熜。
周尚文最怕的是什么?
皇帝年轻。年少气盛,想要开疆扩土,想要建功立业,想要学习朱元璋和朱棣。可是最后结果是成为了明英宗,那么他们这些前线将领就难办了。
战争可不是闹着玩的。
历史上这种悲剧不是一次两次。不说明英宗的土木堡之变,安史之乱的时候唐玄宗乱下命令,导致全局崩盘。都是因为皇帝急于求成,忽视了前线的情况。
周尚文听到小皇帝的话,担心小皇帝也是如此。
不过周尚文不是那些朝廷重臣,可不敢随便劝谏皇帝,因此只能是侧面劝诫。朱厚熜笑笑,道:“我知道你的意思,周将军多虑了。”
“臣僭越了。”
“没有,你说的很对。朕在后方,不知道前线的情况,如果乱下命令会影响战局的发展。所以朕一直以来信奉一点。那就是朕是皇帝,要做的是指明大方向。就像是今天这样,朕告诉你,朕把骑兵放在蓟州的原因。但如何完成朕说的目标,那就是你们的事情。你们怎么去反击,怎么获得对鞑靼部落的胜利,那是你们要做的事情。朕只管你们做的好不好,不管你们是怎么做的。你们做得好,朕就奖励。做的不好,朕就处罚。周将军,你现在可明白我的意思?”
“皇上圣明。”
周尚文已经明白朱厚熜的意思。
皇帝只管下达命令,怎么完成是前线将领的事情。做得好了,那就是有功。做的不好,那就要受到处罚。至于怎么做,皇帝是不会干涉的。
周尚文作为前线将领,非常喜欢这样的皇帝。
就应该是如此。
谁能比前线将领更熟悉前线的情况。
“你去蓟州组建新的骑兵部队,但又不是以前的那种骑兵部队。朕刚刚跟你说的那些,你可以在蓟州都试一试。包括你自己想的火器使用办法,都可以在蓟州试一试。除了骑兵部队之外,还有蓟州的步兵你也要训练。你想要什么样的火器,都可以直接给朕写信,朕给你协调。不要怕失败,朕可以容忍这方面的失败。因为每一次的失败,都在推动军队新的战法。”
“臣谢皇上信任。”
允许失败,这是多大的信任。
周尚文领兵打仗已经三十年时间,见过无数的上官。但谁有这样的魄力。这个小皇帝虽然年龄小,但却魄力很足。周尚文在行伍三十年时间,平定内部叛乱,和草原部落打仗,有很多自己的想法。
但大明朝的军制是朱元璋规定的死死地,谁敢随便破坏。
因此就算是有想法,周尚文也不敢用。可是现在得到朱厚熜的支持,周尚文心中很多想法都能够试一试,心中当然是非常兴奋。
“还有,最近鞑靼右翼和兀良哈万户之间频频冲突,战场不断的南移,说不定很快会影响蓟州、宣府一带。特别是在蓟州,我朝和兀良哈万户之间的边贸不少。朕担心鞑靼右翼不会看着我朝和兀良哈万户在蓟州的贸易。说不定会派人过来劫掠,因此你到了蓟州之后必须要防范这个。朕也可以允许你,有需要的时候,可以出兵歼灭这些影响蓟州边贸的鞑靼右翼部队。这些你来掌握。”
“臣遵旨。”
“蓟州是京城的东大门,朕把这个东大门交给你了。京城安危就在你的手中。”
“皇上如此信任臣,臣感激莫名。只要臣在蓟州一日,蓟州就固若金汤。若蓟州有任何的问题,臣当自杀谢罪。”
“严重了。”
朱厚熜摇头道:“你是我大明的将军,要为我大明开疆扩土,岂能把死放在嘴里。你现在还不到五十岁,还有大把的时间可以为大明建功立业。”
“臣一定爱惜有用自身,为皇上,为大明,守住蓟州。”
“这才对。”
“朕听闻你三个儿子,都跟着你上战场。最小的儿子年龄还小,也跟着你冲锋陷阵。”
“将门子弟从小就会学会打仗。”
周尚文回答。
勋贵后人,或者说将门后人,纨绔子弟居多。但也有一些将门子弟,那是从小跟着父祖上战场,学习怎么打仗。明朝中后期著名的武将,很多都是这样的模式。都是将门子弟,从小就是练武,上战场。
周尚文是这样长大的,他的儿子也是这样长大的。
而且这样的将门后人,很多虽然跟着父亲打仗,但其实本身没有什么军职。他们手中的不是朝廷部队,而是他们的家将。到了明末的时候,很多武将带兵打仗,战斗力最强悍的不是朝廷军队,而是他们率领的家将。这种模式保证了家将的战斗力,家将的忠诚,但也有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出现军阀。
周尚文的儿子现在就是没有军职。
但跟着自己父亲,已经打了不知道多少仗。
“他们也都是熟读兵法?”
“犬子都不成器。”
“谦虚了。哪个儿子读书比较多,且对于战争有更多的想法?或者说更有才华?打仗的时候,更能够给你出谋划策?”
“臣之次子从小熟读兵法,且随臣多年征战,熟知战场情形。虽然也是平庸不堪,但还能帮臣一些小忙。”
“朕知道了。你回去之后,给你三个儿子补上历年战功,让兵部根据历年战功给他们封职。”
“皇上,臣…………”
“就这么说定了。朕岂能让他们白白流血。朕做不到让我们前线将士流血又流泪的事情。”
“谢皇上恩典。”
“今天就到这里。”
“臣告退。”
周尚文比朱厚熜想象的更让朱厚熜满意。
但满意归满意,该有的一些防备还是必要的。蓟州可是北京的东大门,一旦越过蓟州,那么就是一马平川,直接威胁京城。因此这里的部队是不少的,加上要组建的骑兵,到时候蓟州部队人数会有两万人左右。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周尚文,朱厚熜岂能一点防备没有。
朱厚熜从来不愿意试探人性。因为一旦诱惑足够大,筹码足够大的时候,往往人性是不可靠的。
有了足够的防备,那么大家都放心。皇帝放心,周尚文自己也会放心。君臣之间没有怀疑,才能够长长久久的共事。不过如何有足够的防备,还是需要朱厚熜好好考虑。
朱厚熜现在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周尚文必须要留下“质子”。这是历朝历代所有的皇帝委任重要将领的时候,都选择的一种方式。让这些重要武将,把家人留在京城,接受朝廷的监视。
朱厚熜也认为这样的方式不错。
所以也准备这样。
“黄伴,派人通知李钺。朕认为军事参议司都是文人,虽然不少人都去过战场,但毕竟是文人出身,对于真正的战场认识有限。朕准备给军事参议司增加名额,从真正打过仗的武将当中选择两三个人,作为军事参议司人员。让他好好考虑一下。”
军事参议司。
朱厚熜很早就想要给军事参议司增加武将名额,但一直没有好机会。因为成立军事参议司是一回事情,往里面塞进武将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往里面塞入武将,肯定会得到很大的反对声音。现在利用周尚文坐镇一方的机会,把他的儿子塞进去。明面上看起来是“质子”,以此来堵住一些人的反对声音。但另一方面却是在利用这个事情,名正言顺的给军事参议司塞入武将。
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是。”
“还有,通知兵部王尚书,朕要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