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说是如此,那些官员哪里敢随便写。
相比起很多还没有入仕的读书人,那些在官场上摸爬滚打,处理过具体事情的官员,对于朝政、对于国事其实更有想法。只不过他们顾虑太多,很多都不敢乱写。
结果开始的时候,“参考”杂志文章浮夸居多。
不过慢慢的发现没什么事情之后,开始给“参考”杂志写文章的越来越多。里面内容也是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好。朱厚熜是每一期都看。
看看大明朝读书人都是怎么想的,也看看有没有能力出色的官员。
这一期的“参考”杂志当中,就有朱厚熜非常感兴趣的文章。
“此何人?”
“皇上,周用是弘治十五年(1502年)三甲154名出身。授行人,后进入南京六科,主要在南京兵科担任给事中。后出为广东参议,历浙江、山东副使。擢福建按察使,目前担任河南右布政使。”
杨慎回答很快。
能够在“参考”写文章的,杨慎肯定是需要了解清楚,确认身份才可以。很多文章就算是写的很好,也不可能直接发表。因为先要核实身份,给皇帝和朝廷重臣看的东西,岂能是来历不明的东西。
因此朱厚熜一问,杨慎就回答。
朱厚熜高度赞扬的文章,就是周用的文章。周用给“参考”写的文章是关于治理黄河的,很多观点都非常独到。以往治理黄河主要是靠下游堤坝防洪。
但周用认为“数千里之黄河,挟五六月之霖潦,建瓴而下,乃仅以河南开封府兰阳县(今兰考)以南之涡河,与直隶徐州、沛县百数十里之间拘而委之于淮”,很直接的表示现在朝廷治理黄河的办法,下游根本就挡不住洪水。治理黄河一味地靠堤坝,是不能成功的。
因此他在文章当中提出了沟洫治理。
周用的想法是,把黄河的水引到周围的田地当中,其实就是修筑一些水库。这样可以灌溉农田,还能够减轻黄河防洪的压力。认为治理黄河,应该进行综合治理,这才是正确的。
在朱厚熜看来,治理黄河是大事情。
明清时期,黄河屡次泛滥。一次就会造成几十万百姓流离失所,因此治理黄河一直是朝廷非常头疼的事情。不过现在的黄河治理的办法都太简单,属于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周用却用另外的思路。
虽然还是很稚嫩,很初期的想法,但非常有想法。
为什么办“参考”这样的杂志,就是为了等这种文章。如果不是“参考”杂志,周用一个小小的右布政使,哪里能够写出这样的文章直达天听。
“你给周用回信,以‘参考’杂志的名义,让他继续写关于治理黄河的建议。告诉他,需要任何的资料都可以跟你申请。朕再给他一些思路,让他按照这个思路考虑一下。黄河泥沙增多,如何解决?黄河清理淤泥,要如何做?”
“是。”
“就要这么办。以后要多鼓励大家写这样的文章,针对实事的文章。别扯那些没什么用的,空洞的文章。朕还要去听课,今天就到这里。”
“臣告退。”
“对了,还有一点。你不是建议鸿胪寺在广州开设下属机构,你让鸿胪寺上份奏章。朕会让内阁讨论的。”
“是。”
“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