码头装货、卸货的人多的数不胜数。
再看看广州那边靠着海贸,抽取大量的税收,都让杨慎受到了很大的刺激。杨慎为了了解海贸的情况,和当地的官府、海商,甚至和外来的海商,都有过很多接触。
杨慎虽然只是小小的翰林院侍读,但杨慎的来头大的吓人。
皇帝的经筵讲官,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儿子。来到广东参加汪鋐指挥的战斗,和汪鋐聊天之后,两个人也算是相见恨晚。这都让杨慎在广东来去自如,想查什么资料就查什么资料。想跟谁聊天,就跟谁聊天。
特别是了解了吴廷举在广东的做法,以及实施吴廷举管理番夷海商措施之后税收的增加,那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因此杨慎考察一年半时间,最后认为海贸这个东西,就跟洪水一样,宜疏不宜堵。杨慎倒不是真的认为海贸多么重要,只是认为海贸这个东西不能堵,堵是没有用的。
因此才会跟朱厚熜建议,让鸿胪寺在广州开设机构,解决海贸问题。
“杨师,你这个想法很好。这些东西你也写份奏章。朕和内阁讨论一下。”
“是。”
“杨师,此番归来,朕有重要事情要交给你。”
杨慎立马认真起来。
当年朱元璋设立规矩的时候,官员想要升官不是那么容易的,是需要考察的。而且考察需要三次,考满就是九年时间。只有完成这些才能够升官。
可惜规矩制定的不错,但后来的皇帝破坏的更严重。
皇帝也好,朝廷重臣也好,提拔自己喜欢的官员,都是以各种各样的借口回避这个。可是一旦碰到自己不喜欢的官员,虽然官员工作做得很好,但也用这样的借口阻止升官。
杨慎当翰林院侍读已经两年时间。
按照平常当然是不可能升官,因为还不到最少的三年时间。但杨慎是朱厚熜器重的臣子,又在广东待了一年半,还担任了广东乡试的主考官。要说升官也是没有问题的。
杨慎又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子,还是很重视自己在官场的发展。
“此次归来,杨师先负责朝廷邸报。”
杨慎很惊讶。
朱厚熜怎么突然之间把朝廷邸报交给自己。
明朝也是有报纸的,当然是官方的报纸,就是朝廷邸报。这是一份记录朝廷人事变化,朝廷政策变化的,类似于报纸的东西。明朝的地方官员都是靠着这份邸报,判断朝廷政策的变化。
杨慎没想到朱厚熜让自己管理这个。
“朕希望朝廷邸报,不要像现在这样。不要只是简单的写写朝廷人事变化,朕希望在朝廷邸报看到更多政策上的指导。如杨阁老主导的新政,不仅要朝廷推动,还要让所有人都明白新政的意义,让他们积极地配合。也就是让上上下下的官员、读书人、士绅都理解朝廷的政策,支持朝廷的政策。这方面邸报做的并不是很好,朕希望你来负责邸报。”
“皇上,臣愿意一试。”
虽然和杨慎想要的不是一致,但杨慎还是接受了朱厚熜的建议。
邸报,杨慎读书的时候,也是时常要看的。作为官宦世家出身的读书人,看邸报是必须的事情。既然朱厚熜有心要改变邸报,杨慎也愿意试一试。
“杨师,这不是重点。朕还有更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