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得罪了钱宁和江彬,也不会被明武宗赶走。
这样的人物,重新起复,成为内阁阁臣,实力绝对不弱。这样入仕五十年的官员,不说自身的影响力和实力,光是各种人脉关系就盘根错节。就算以前关系不紧密,但杨一清重新成为内阁阁臣之后,这些关系都会重新联系上。
真正的实力,真正的影响力上,蒋冕、毛纪、毛澄这些人还真比不上杨一清。杨一清是在内阁,可以和杨廷和相抗衡的大佬人物。因此杨一清作为内阁阁臣,出来支持兴献王追封问题,让朝臣都大为吃惊。
杨廷和为首的内阁阁臣则是非常头疼。
本来目前就不占优势,现在杨一清又站出来支持皇帝,让杨廷和他们更加被动。
“臣兵部尚书王宪有奏:陛下乃兴献王嫡长子,且是独子。自古未有长子,独子过继之说。皇上追兴献王为考,符合天理人情。”
有些本来不想掺和在这个事情的朝臣也开始站出来。
为什么不愿意卷入这一次的事情。
你要是站出来反对,那么得罪的是皇帝。虽然朱厚熜登基不过七个月左右,但朱厚熜的表现,已经让很多大臣非常推崇,朱厚熜已经表现出了明君之姿。甚至有些朝臣眼中,十四周岁的朱厚熜,已经是比前面好多皇帝更加出色。
再说朱厚熜登基之后,掌控朝政的能力很强,皇位做的是越来越稳,慢慢的成为了实权皇帝。
于公于私,他们都不愿意得罪皇帝。
不过同样,他们也不愿意支持朱厚熜。因为这样很容易被读书人批评,认为是谄媚皇帝。这样的罪名也是很多朝臣不愿意承受,担心影响自己的名声。
因此中立者更多。
但随着支持朱厚熜的人越来越多,这些朝臣都有些坐不住了。开始的时候,支持朱厚熜的都是一些朝廷重臣。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四五品官员也加入到支持朱厚熜的行列。
朝廷二三品大臣就有些着急了。
那些四五品官员,为什么那么卖力的支持皇帝,还不是为了得到皇帝的提拔。但要是提拔他们,前面的官员要把位置让出来,这样不少二三品的朝廷大员开始紧张。为了提拔那些四五品官员,皇帝会不会选择踢出那些二三品大员。
而且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也慢慢的不怕朝野舆论。因为礼部已经一马当先,支持朱厚熜。就算是读书人要骂,也要骂礼部尚书王瓒。以及现在杨一清此等大佬都站出来,挨骂也有杨一清这样的高个子顶上。
所以大家的包袱没了。
有些大臣就开始站出来。一直受到杨廷和压制,一直担心自己兵部尚书位置的王宪站了出来,明确的支持朱厚熜。认为朱厚熜追兴献王为考,没有任何的问题。
兴献王本来就是皇帝的亲爹,以兴献王为考,名正言顺。
王宪已经是六部尚书当中第三个明确支持朱厚熜的尚书。先是礼部尚书王瓒,之后是吏部尚书袁宗皋,现在是兵部尚书王宪。
这种支持力度,已经是非常大了。
至于其他几个尚书,户部尚书郑宗仁、刑部尚书赵鉴、工部尚书俞琳,这三个人却都是沉默。他们其实是更支持杨廷和的主张,认为朱厚熜以兴献王为考,很容易混淆皇统的传承。
但他们都没有站出来,支持杨廷和。因为他们都不想得罪皇帝,而且看现在的情况很是明显。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朱厚熜,所以他们几个人就更是采取中立的态度。
不支持,不反对,其实就是不表态。
但王宪站出来之后,对于杨廷和为首的“护礼派”,却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杨廷和都感觉到了一种无力感。六部当中吏部和兵部地位特殊,权力最大。而且礼仪的事情,本来就是礼部的事情。现在这三个部门都支持朱厚熜,朱厚熜在上面非常高兴。
道:“朕追封兴献王为兴献帝,兴王妃为兴国太后,邵贵妃为太皇太后,兴献王为考。内阁以此为准,拟定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