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婆子没完没了的唠叨,不知是不是很久没人跟她说话了,逮住我不会拒绝的机会,一次性把话说完。
“为了怕翁主您不好消化吸收,檀姑姑把银耳和米油一块熬,粘稠粘稠的。”
“翁主您知道银耳有多贵吗?老婆子我可是清楚。四十两银子一朵啊,一朵还没有半两,才几钱啊,比吃银子都贵。我这辈子只在四夷馆吃过一回。乖乖啊,那滋味,真的是天上地上难找。”
“檀姑姑眼睛都不带眨一下,大把大把的抓进米油里,少了还怕不管用。您可能不着,您吃饭多了不消化,会积食,您又躺着不动,银耳吃了能让您好拉屎,不会积食。”
银耳我吃过,王服送的,就一回,说是贡品不好弄,他不知道费了多大的劲才弄了一朵。容国公府倒是有银耳,不过不多,我听三衙内说过,是他爹容国公的部下送的礼物,只是在他娘手里放着,他也见不到,不然他早给我弄出来尝尝了。
檀姑姑能把银耳当成普通食材大把大把的给我吃,自然跟国舅府的地位分不开。贡品嘛,国舅府多分到一些理所应当。
在容国公府待的日子里,我弄明白一些常识性的误会。就比如贡品,之前我以为贡品都是属于梁帝一个人享用的,在容国公府时间长了我才知道,贡品不是归梁帝一人所有的,是梁帝会分的多一点而已。
呵,而具体到一些特殊实物,有时候可能还分的不多,甚至没有。比如我吃的银耳,若是曹国舅说他需要,这一年收上来的贡品银耳,极有可能都让曹国舅一人给包圆了,梁帝都有可能见不到。
那梁帝需要了怎么办?跟曹国舅要呗。至于说要来要不来,另说。
这是不是说曹国舅骄横霸道?非也。其原因是梁帝的大家庭里人太多了,不仅包括梁帝一家人、族人,还有各种亲戚,以及朝里的臣子。这么多人需要照顾,贡品少了咋够分啊,这中间当然就是谁厉害、谁跟梁帝的关系近、谁分的多。
纵观梁朝,得贡品最多的除了梁帝的媳妇(专指皇后,不包括妾),就是他的两个儿子和女儿们,之后非曹国舅莫属。为啥?因梁朝百年只有一位国舅啊。
国舅并不是说只要是皇后的弟弟就应该是国舅。国舅是梁帝封的称号,不是哪一个皇后的弟弟随随便便他说是就是的。比如曹家,曹皇后的兄弟绝非一人,除了同父同母的,还有叔伯兄弟、同族的兄弟,这么多曹皇后的兄弟里只有一位国舅,便是如此。
按玉瑾说的,檀姑姑是跟随他们爷一起长大的人。我不清楚她口中的“爷”和傅大人之前的主子、我见过的那位爷是不是同一人,看刘婆子说檀姑姑把银耳当普通食材的做法,其主子在国舅府中的地位绝对是杠杠的。
但这位爷是不是曹国舅本人,不得而知。据传言,我认为我见的那位爷不像是曹国舅本人。
凡妮莎曾跟我说过,曹国舅人到中年,爱吃鲫鱼,身材矮胖。我见过的那位爷,虽说当时没好意思探头看他的真面孔,不过从拽下扇坠时年见的半截身材上推测,他是相当的苗条,属于身材修长之人。
关键关键是那只握着扇子的手,骨节分明皮肤透亮根根青筋可见,宛若玉葱般好看。这样的手我怎么也做不到和矮胖子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