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记住了“干草可以卖钱”这一条,在写回老家的信里,着重强调了这一点。让家里人尽可能的收集青草,晾晒做成干草,等他逮着机会出售。他相信他有机会把家里的干草卖出去。
他的家乡是鱼米之乡,水草茂盛,人烟稀少地方的荒草能长到一人多高,且常年不枯萎。这种天然的优势,白白浪费了他感到可惜。以前不知道干草能换钱也就罢了,如今知道了,他不传递消息回去,感觉白花花的银子就在哪放着都没人去捡,太遗憾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销售干草的机会终于让他等来了,加永玛问他杨家贩粮的事,他便把家里有干草的信息也说出来了。
加永玛的观念里牛羊等牲畜比奴隶值钱,铁勒草原如今缺少的是干草,人不缺吃的。
急不可待地问:“你家里有多少干草?能够供应多少牛羊吃草?”
这个问题谭玘在得到铁勒使者的消息时已经计算过了,如果他家人能按照他信上说的去晒干草,应该是能供应上十万头的牛羊没问题。
这不是他夸下海口,实在是他家乡的水草太多了,漫山遍野整片整片的。他家里的人勤快又闲不住,家族里的大人小孩齐上阵的话,每人每天割草百十斤没问题,比割稻子快多了。
然他毕竟没在家,具体情况是不是他推算的那样他不确定,他对加永玛说的很保守:“这个……翁主,这要去了才知道。”
“您知道的,我已经几年没回家了,家里的粮食我可以推算出来,干草就不一定了。我家乡常年绿草茵茵,干草在我家乡那边几乎没什么用。我家里人晒制干草还是因为我在这边看到干草能卖钱,才写信回去让他们收割。”
“我家乡那边空气中的湿气大,比梁城这边潮湿,干草在我们那边不易保存,家里人又是头一年晒制干草,干草能不能长时间保存成功,我真不好说。”
加永玛此时已经火烧眉毛,哪里还管“干草能不能保存”,只要听说有大量干草,都值得她让人去试一试。
“没关系,你领着人去一趟你家就行,不管多少全给我拉回来。”
“我回去?”谭玘顿时变脸了。从梁城到他家乡最快最快来回也要半个多月,这时候正是三衙内准备殿试的时候,他若是离开,他还想活吗?
别人不说,光知道内情的国公夫人都不会绕了他,更别说他家翁主和三衙内的亲事全指望最后的殿试了。
在这关键时刻,就是天塌下来,他都不能离开容国公府。
他为难的说:“翁主,这个恐怕有点困难。您知道的,我如今做了三衙内的西席,三衙内马上要参加殿试,每日看书还嫌时间不够用,我若是离开……”